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布倫德爾:理解沉默\李 夢

時間:2019-04-25 03:17:51來源:大公報

  圖:鋼琴家布倫德爾\作者供圖

  上周本欄文章提到,德國男中音迪斯考與奧地利鋼琴家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合作的舒伯特聲樂套曲《冬之旅》。說起來,兩人都是舒伯特作品的絕佳詮釋者,布倫德爾的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全集更是眾多樂迷津津樂道的版本。

  按照這位奧地利鋼琴家本人的說法,鋼琴演奏者大約可分為兩類:一類掌握大量的德奧作曲家(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和舒伯特)曲目;另一類通常只彈蕭邦。這樣的二分法雖然說不上十分精準,但起碼提示出鋼琴家發展的路向:通常只能擇其一,無法兼顧。聰敏且沉穩的布倫德爾一直知道自己不論從喜好抑或個人成長背景而論都必須選擇前者,而他自一九五○年代出道至今的半個世紀裏,從來不曾像前輩霍洛維茨那樣,因為拉赫曼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炫技神演而獲得樂迷狂喜的掌聲,轉身默默在德奧曲目庫中耕耘,倒也自成一家,還培養出不少後輩,包括我喜歡的、同樣因為貝多芬和舒伯特等德奧曲目而成名的英國鋼琴家李維斯(Paul Lewis)。

  因為布倫德爾一直戴一副老學究式的方框眼鏡,也因為他在演奏以及接受訪問的時候總是嚴肅正經的模樣,不少樂迷稱呼他為「學者型」鋼琴家,而他本人倒也樂於被這樣稱呼。儘管在着作《音樂的思考與再思考》中,布倫德爾提到「情感貫穿始終,既是音樂的起點,又是不得不返回的歸宿」,但他也自稱比許多鋼琴家同行「更加看重思考的作用」。他甚至引用德國詩人諾瓦利斯的話「混沌必須透過秩序的裝飾照射出來」,來強調理智於藝術創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想,這也是布倫德爾不熱衷大開大合的浪漫派作曲家、更偏愛貝多芬和舒伯特的緣由所在。有人將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比作《舊約聖經》,而將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視作《新約聖經》。在布倫德爾眼中,貝多芬對於鋼琴奏鳴曲這一曲式的喜好貫穿一生,而他筆下的奏鳴曲旋律,全然是「一項理智的驚人偉績」。舒伯特則更曖昧些。貝多芬傾向於將音樂的架構及走向解釋得清清楚楚,舒伯特不然,他更喜歡在林間漫遊。布倫德爾曾用「小孩子在森林中迷路」來形容聆聽及演奏舒伯特鋼琴奏鳴曲時的感覺,他將這種不安甚至哀傷的情緒歸因為舒伯特本人的生命經歷以及時代轉折期的彷徨迷茫,也在舒伯特旋律中找到了一種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微妙張力。

  從海頓到貝多芬再到舒伯特,鋼琴奏鳴曲式的發展預示了鋼琴演奏的演進,這也是布倫德爾熱衷的研究路向。小時候的他並不是一個看上去聰明活潑的孩子,他一直比較慢,也一直在尋找合適自己的職業方向。布倫德爾從不曾師承名家,事實上,他只是零星與埃德溫.費舍(Edwin Fischer)等著名鋼琴家上過幾堂大師班,他也沒有精通鋼琴演奏的家人可以從小給他提點幫助,可以說,這個奧地利人對於鋼琴這件樂器的全部領悟與思考,都是自學而來。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對於音樂有一種「理智的好奇」。

  我一直在想「理智的好奇」究竟意味着什麼。直到有一天,聽他演奏舒伯特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D960,至最末樂章決絕有力的尾音之前,有輕而緩的一小段。音和音之間的留白、試探與欲言又止終於令我明白,原來所謂「理智的好奇」正正藏在某種點到即止的沉默中。布倫德爾其人其樂都在告訴我們,理解沉默是多麼重要而寶貴的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