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追金庸 憶劍橋/曾曉華

時間:2018-12-09 03:17:35來源:大公報

  圖:劍橋聖約翰學院為金庸辭世下半旗誌哀/作者供圖

  金庸離世了,跟劉劍梅教授談起,大家都說很難過。劉教授發了我一些舊照片,是四年前劉再復一家三代同堂與查先生在飯局拍的。照片裏的查大俠精神矍鑠。劉教授說:「其實那時他有點糊塗了。」

  金庸對於八十後的意義,這個月來在Facebook不難見到。大家或回憶小時閱讀金庸,或評論小說中的人物,彷彿一下子回到寫Xanga的年代。其中一條,很有畫面:「中學時期,英國文學科必讀莎士比亞、查里士狄更斯,但也愛上中文科老師推介看的金庸小說,看後寫讀後感當讀書報告,好睇過其他小說,十四套經典大把嘢寫」。我想起中學參加課外活動,結識了一位跑馬地女校的女生,同組還有一個傾慕她的男生。男生知道女生酷愛英國文學,遂約她看《第十二夜》,約會前還特意找我惡補莎士比亞的劇作知識。後來我發現女生原來也看金庸,便向師兄建議,與其「後處戰地而趨戰」,不如多講金庸小說,多講中文文學,踢主場。男生最後不但打開話匣子,也開了桃花運。我想,金庸大可能是港島女校最入屋的華文作家:很多只看英文書的,說到金庸,卻是眉飛色舞。

  金庸全集我沒有,書架就只有《笑傲江湖》和《射鵰英雄傳》,也無緣索得簽名。跟大俠唯一的common tie,大概只有劍橋大學東亞系的經歷。查先生比我早幾屆,且碩博連讀。我則是東亞系的「逃兵」:當年報讀劍橋,在英國語言(English Linguistics)和漢語語言學(Chinese Linguistics)各擬題目一道,寫了兩份計劃書,分別呈送英文系和東亞系。沒想到後來兩系同時錄取我。幾番掙扎過後,最終選了英文系。

  英文系、東亞系和其他科系,一併設在「人文校區」Sidgwick Site,位於康河的西邊,毗鄰Selwyn College,亦即十優港姐麥明詩所屬學院。英文系大樓位處校區北面,東亞系則在南面,與古典學系(Faculty of Classics)相連。牛劍的導師制一向為世稱道,對學生提供極佳的教學資源。本科生須定期向學術導師(一般是學院院士擔任)以一對一的形式,匯報學習進度。東亞系因規模小,連研究生也享有相似的待遇。我在英文系唸MPhil,每屆收生不超過十五人,而東亞系,特別是漢學,碩博生加起來,每年可能不到五人。換了在香港,老早就因「收生不足」而遭大學停辦。

  查先生在劍橋唸書,由麥大維(David McMullen)指導,研究唐代的皇位傳承問題。碩士論文着眼初唐,博士論文則考察整個唐代。相比牛津的漢學,查先生找對了地方,更找對了人。唐史研究一向是劍橋漢學引以為傲的領域,蒲立本(Edwin Pulleyblank)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奠定基礎以來,人才輩出,包括與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齊名、主編《劍橋中國史》的杜希德教授(Dennis Twitchett),當然還有麥大維。學系另一傳統就是中國科學史,毋須贅言,乃李約瑟的緣故。時至今天,劍橋漢學講座教授一席,仍以李約瑟命名,是為Joseph Needham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名字很長,也很霸氣。

  我曾到東亞系圖書館參觀,找到查先生的碩士論文真本。查先生初到劍橋唸書,已是八秩高壽,且有劍橋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卻堅持讀貨真價實的earned degree。後來看報才知道,他復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古典文學博士。是什麼驅使晚年名利雙收的他,如此用功、孜孜不倦?難道文史兼擅才算功德圓滿?查先生畢業後,在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設立獎學金,為有志研習傳統漢學的青年,全額贊助學費,兼提供生活費。至此我明白,他信奉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漢學(以及文史哲)日漸式微的今天,為往聖繼絕學。看金庸,如看香港,曾幾何時,我城如此精彩:文人辦報,小說社論,左右開弓。筆下中文,講求傳統,謝絕歐化。小說散文,百花齊放,各領風騷,寫文章可致富。然一切儼如廣陵散,早成絕響。學界管它叫「範式轉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