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尋找中國犀牛\白頭翁

時間:2018-10-10 03:17:04來源:大公報

  圖:犀牛早年間已在中國消亡\資料圖片

  中國到底有沒有犀牛?犀牛何在?

  孔子見過犀牛。那時犀牛並不罕見。極有可能像狼、熊、虎、豹一樣出沒。孔子周遊列國時,在蔡國被戰爭所困,曾經一度七日沒能吃上飯。孔子感慨地說道:「我們不能像犀牛、老虎一樣呆在野地裏。」那一年應為公元前四九五年。蔡國應在今天河南上蔡縣附近。那時上蔡一帶的草地其草高達數尺,風吹草低方能見犀牛。

  在青銅器時代,入青銅的野生動物中最生動、藝術水準最高的首推犀牛,像後來經常入畫的馬、牛、羊、虎、獅等等,青銅器上幾乎絕見,流芳百世的是犀牛。現藏於美國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一尊「小臣艅犀尊」,應是公元前一○五六年,商紂十五年,紂王伐夷得勝而歸,心情可想而知,得勝、得威,臣服四方,勝歸途中在夔京巡視,天子之風張揚四野,把夔貝賞賜給功臣艅小臣。艅小臣感恩戴德,無以回報,遂盡覓天下能功巧匠,鑄造「金犀牛」以永世紀念,並把這次賞賜刻在犀牛肚子裏,這也是世界上唯一銘刻在犀牛肚子中的金文。這件青銅器中的藝術瑰寶也被專家命名為「小臣艅犀尊」。為什麼沒有鑄其他動物以銘恩?為什麼單單選擇了一頭雙角的犀牛來紀念天子之賞賜呢?至少說明犀牛在夏商周時期是吉祥獸,是讓上層社會可以託以重任的吉祥獸。它外表並不漂亮,可能長得笨,生得醜,但卻又極可愛、可親、淳樸、尊嚴、厚重,在那個時期犀牛在中原是喜聞樂見的,人們熟悉它,才能把它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但見它兩隻長而尖的犀牛角,嘴巴上的水波紋,厚皮圓蹄,兩小耳前立,圓睜睜的小眼,既威武,又挺拔。這尊高二十四點五厘米,在山東壽張梁山出土的青銅犀牛,堪稱中國青銅器的精品。

  還有一尊極出名的青銅犀牛,比「小臣艅犀尊」整整年輕了一千年,但這頭青銅犀牛是現世所有青銅犀牛中唯一一頭昂首眺望的青銅犀牛。它出土於陝西興平縣,高三十四點一厘米,長五十八點一厘米,造型極美,極逼真,被專家命名為「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頭犀牛昂首佇立,兩耳前豎,兩眼生光,兩根長長的犀牛角彷彿在問天,極其可愛,又有些頑皮天真。那麼傳神,那麼逼真,那麼憨態,那麼自信。自青銅犀牛後,二千餘年,再未見有任何青銅藝術品能超其前右其側。

  犀牛何時從中國消失的?因何而亡?

  很多動物都似乎在遵循這麼一條殘酷而血腥的道路走向滅亡。「受益於此,受害於此。」象因利牙而撼天下,也因長牙而幾乎滅絕;鱷魚因皮幾乎被圍捕殆盡;象龜因肉鮮美,蛋大補,竟被吃絕;禾花雀最多時有五十多億隻,飛起來鋪天蓋地,讓日月無光,但竟然被吃絕,南越王趙眜的陵墓被發掘後發現,早在二千年前,廣東一帶的人就開始吃燒烤禾花雀,從皇帝一直到百姓,無不愛好。北美大草原的野牛論噸重,六千多萬頭北美野牛跑起來可謂地動山搖,沒用一百年,幾乎被殺絕。中國虎又稱華南虎,一千年前幾乎逢山必有虎,有林必虎嘯,宋時的中國虎竟然三五成群的入村進寨。因取其皮、骨,殺之欲絕,逃之夭夭不及。公元一九五七年徹底殺絕。中國曾有一種動物,其名曰海狗,亡於其鞭。

  清末《點石齋畫報》有一幅插圖,海獸何來?畫着一怪獸僵卧於沙灘上,其靈在於,「人以刀示之則垂淚」,遂不忍殺而放生,這種海獸有駱駝頭,四條鰭形腿,後有一細尾。《山海經》中有一種「魚身犬首,聲如嬰兒」的魚,因其叫聲如嬰兒,以為是大鯢,娃娃魚,後再查方知有誤,大鯢為淡水魚,而這種叫聲也如嬰啼的魚是海魚,也稱海獸。《夢溪筆談》中記之為「海蠻獅」,估計沈括見過海獅,否則其名無據。這種海獸古人稱之為「膃肭獸」,俗稱即海狗。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猿眠但膃肭,鳧食時啑唼。」皮日休見過。唐時的海狗還成群,還傻傻的不怎麼怕人。人與海狗還算和諧,各行其是。但唐以後不知何朝何代何人發現膃肭其生殖器有大用,其鞭壯陽,且藥性極大、極強、極猛。一時求之者眾眾,海狗鞭騰貴,所謂海狗鞭,「膃肭臍」也,殺其取臍,一狗一鞭,下海捕魚者不及捕海狗者,「第三隻手」厲害。海中但見有魚,不見有海狗,海狗再無歡樂,再無群聚,被追殺得幾無生路,捕狗者組成捕狗隊,日夜追逐。殺之只取其臍,其屍棄之於海,有時竟將海水染紅。明朝抗倭寇名將戚繼光,鎮守登州時,出高價派健兒出海捕捉膃肭獸,將膃肭臍送給當時內閣首輔張居正,張居正妻妾成群,正需此鞭,遂越發重視提攜戚繼光。明朝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此事。張居正因服膃肭臍大效,周身大熱,三九大寒不能戴貂帽,頭上仍然熱氣騰騰。海狗鞭太熱,有十船魚頂不上一條鞭之說。市場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高,海狗越來越少。躲之天涯海角,也得剖其腹,取其鞭。

  海狗亡於鞭,中國犀牛亡於何?

(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