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時期入川的數年中,學者們在地質、生物、氣候、化學、歷史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出版學術專著、調研古蹟古建、培育推廣良種、發明化工技藝,為戰時、戰後物質供給與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植物學家方文培出版的《峨眉植物圖志》將四川植物分類學研究推向國際水平;1945年首版的《殷歷譜》是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殷商年代學研究的巔峰成果,亦是甲骨學與上古史研究領域劃時代的里程碑;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在簡陋條件下進行了有關無尾兩棲類及金魚卵子的重要研究;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發明了「侯氏製鹼法」,打破「中國人造不出鹼」的斷言,將世界製鹼技術推到了新的水平;營造學社完成了為期173天的川康古建築調查等。
與此同時,遷徙至西南各地的青年學子中不僅培育出投筆從戎、為國捐軀的青年英傑,還有在艱苦的環境中刻苦鑽研、矢志以技術興國的棟樑之材,他們之中湧現出100多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其中包括朱光亞、鄧稼先等6位「兩彈一星」元勳,黃旭華、袁隆平等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