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隨着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增加,內地信貸需求亦出現明顯增長。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金融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4.7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社融規模增量累計30.09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多4.42萬億元或17.2%。單看9月,人民幣新增信貸1.29萬億元,新增社融3.53萬億元,而8月新增信貸和社融分別為5900億元和2.57萬億元,按月各增119%、37%。
前三季度,住戶貸款增加1.1萬億元,其中,短貸減少2304億元,中長期貸增加1.33萬億元。同期,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3.44萬億元,其中,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分別增加4.53萬億元、8.29萬億元,票據融資增4752億元;非銀金融機構貸減少1121億元。
投資消費回暖 改善信貸需求
內地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商業銀行有季末衝刺信貸投放的慣例,9月往往是傳統「信貸投放大月」。另一方面,在宏觀政策強調「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導向下,銀行選擇季末時點加大信貸投放。他補充說,隨着「穩增長」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企業與居民的投資、消費意願均有所回暖,特別是在政府項目加速落地及部分「促消費」政策帶動下,信貸需求有所改善。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提醒,消費貸和服務業經營主體兩大貼息政策已於9月落地,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將撬動更多信貸或社會資本,更好發揮「穩增長」政策效果,有望對社融數據的穩定性起到邊際支撐。
中國人行數據還顯示,截至9月末,M2(廣義貨幣)、M1(狹義貨幣)及M0(流通中貨幣)同比增長分別為8.4%、7.2%及11.5%。M2與M1之間的「剪刀差」為1.2個百分點,較8月末收窄1.6個百分點,為年內新低。
宋清輝指出,「穩經濟、穩預期」政策有望進一步發力,均有助提振企業和居民信心,更好促進投資與消費,並對後續M1增速形成支撐,「剪刀差」有望延續或保持相對低位。他相信,得益於財政政策的加碼以及實體經濟需求的邊際改善,四季度新增信貸、社融增量均有望保持較好增勢。
分析料本季有望降準降息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相信,後續結構性工具或是政策重點,建議加大廣義財政力度,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擴大有效投資。由於美聯儲9月降息進程重啟,打開了中國進一步降息的空間。她預計四季度人行或開展一次降準、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