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華裔女導演趙婷作品《哈姆奈特》獲觀眾票選大獎之「我最喜愛電影」。左下圖:曾於康城影展奪得評審團大獎的《情感價值》屈居「我最喜愛國際電影」亞軍。右下圖:韓國導演朴贊郁執導的《選擇有罪》聚焦韓國因AI轉型而引致失業的問題。
第五十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在9月14日圓滿結束,今年剛好是「多倫多平台獎」(Platform Award)設立十周年,本以為大會會增加獎項數目,藉此增添對奧斯卡金像獎的影響力,誰知大會竟忽視「平台獎」,反而將「觀眾票選大獎」(People's Choice Award)擴大,除了原有的「我最喜愛電影」、「我最喜愛紀錄片」及「我最喜愛午夜場」外,還增設「我最喜愛國際電影」,且每個獎項再分金、銀、銅獎。相信此舉是為了討好贊助商,於大會而言是無可厚非,而觀眾亦會選出比較主流的作品,因此令這些影片更受注目。
觀眾票選大獎的「我最喜愛電影」最終由趙婷(Chloé Zhao)的新作《哈姆奈特》(Hamnet)奪得。這位憑《浪跡天地》(Nomadland)勇奪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並曾執導《永恆族》(The Eternals)的華裔女導演,改編2020年的同名小說,想像並描寫莎士比亞及其妻子如何以創作《哈姆雷特》(Hamlet)一劇走出喪子之痛。
《哈姆奈特》雅俗共賞
趙婷從獨立小品製作,突然轉向拍攝漫威(Marvel)的商業片,相信已從中學懂了雅俗共賞的法門,於是到本片修成正果,繼續擁抱大自然,表現自然界的女性化特質之餘,將傷痛的描寫昇華至救贖層次。影片的結局尤其動人,加上兩位主角的深情演繹,令影片有力問鼎多項奧斯卡,甚至會成為來年的大熱門也說不定。
由韓國導演朴贊郁執導,李炳憲與孫藝珍主演的《選擇有罪》(No Other Choice)則贏得了觀眾票選的「我最喜愛國際電影」,擊敗於康城影展奪得評審團大獎的《情感價值》(Sentimental Value),令後者再次屈居亞軍。影片講述在造紙廠工作多年的萬洙(李炳憲飾)突然遭工廠解僱,為了維持美好生活,決意爭取受聘於另一工廠的重要職位,甚至不惜以暴力對待其他求職者,以確保被聘用。
平台得獎作受冷落
朴贊郁今次一改以往風格,以韓國社會因AI轉型而引致失業的問題切入,並將影片拍成黑色喜劇,在嬉笑與暴力之間滲出幽默,個別場口甚至帶有鬧劇感,在諷刺時弊之餘,亦以作品回應了奉俊昊的《上流寄生族》(Parasite)。難怪本片在威尼斯及多倫多同樣大獲好評,相信亦令影片的奧斯卡提名機會有所提升。
在眾多商業大片獲得觀眾票選大獎的同時,「多倫多平台獎」顯得備受冷落,在官方的新聞稿排名亦跌到最後。對於這個唯一於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擁有評審團的獎項來說,並非一件好事。今年的獎項由烏克蘭影片《為勝利乾杯!》(To the Victory!)奪得,導演華斯恩諾維治(Valentin Vasyanovych)近年已是電影節的常客,今次他亦一轉以往的冷峻作風,從嚴肅的政治與戰爭題材,轉而將鏡頭對準導演自己,以冷靜的長鏡頭拍攝自己作為電影創作人的困苦日常。影片成了他放鬆之餘亦反省自身的遊戲之作,在幽默之中不忘其精準的場面調度,故此奪得此獎絕非僥倖。
(作者為香港國際電影節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