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方文墨(右)向學子們展示一本厚達570頁的證書與獎狀合集。\大公報實習記者黎鴻業攝;右圖:學子們參觀瀋飛航空博覽園。\大公報特約記者陳鴻博攝
代表着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的瀋飛航空博覽園內,十餘架不同型號的殲擊機整齊停放。遼港兩地青年學子們在這裏,認識了一位戴着黑色貝雷帽、笑聲爽朗的「明星」──大國工匠、中航工業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
「我拿着這個工具猜猜叫什麼?」方文墨在「百寶箱」中拿出一把銼刀說:「女生可能回答得快一些,因為大家都拿來銼指甲,但我這個是精密級的銼刀。」他的出現,以毫無距離感的親和力,瞬間點燃了現場。
「你們看,就靠這把銼刀,我們能達到超微米級精度。」方文墨拿起一件件嚴絲合縫的零部件成品,如同展示心愛的玩具。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學子們更易了解國產航空器零部件加工,「我就是手工加工殲11系列飛機駕駛員手操作和腳操作系統。」
創造「文墨精度」
在學子們的掌聲中,方文墨又從「百寶箱」中拿出厚厚的一個本子問道:「各位同學猜猜我這個小本子是幹什麼用的?」學子們紛紛回答道:「記筆記?畫圖?工作日誌?」但當他翻開那本厚重得令人屏息、達570頁的證書與獎狀合集時,大家都發出陣陣驚嘆。
方文墨創造了國產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極限公差「文墨精度」,從0.05毫米一路精準至0.003毫米,將普通鉗工的手工技藝推至數控機床都難以企及的高度。他手握3項國家專利,革新眾多工具與方法。24歲便以瀋飛最年輕高級技師的身份震動業界,其後更在31歲成為最年輕的大國工匠。
帶出4個全國冠軍
「想學真本事?那就早上4時跟我一起開工!」方文墨笑着分享帶徒弟的「鐵律」─清晨4時開始練習技能,午休1小時,晚上7時半下班都算早的,有時甚至要工作至晚上11時半。
這近乎嚴苛的要求背後,是他對「精進」二字的執著信仰:唯有千萬次錘煉,方能抵達毫釐之巔的技藝聖殿。「我的徒兒當中,有4個全國冠軍、13個遼寧省冠軍、26個瀋陽市冠軍。」至於挑選徒弟的標準,他回應道:「肯幹就行。」
與方文墨的現場互動,讓學子們不僅看到冰冷的金屬如何在他手中被賦予精密的生命,更感受到一顆滾燙的航空報國之心。
「方老師讓我看到,頂尖的成就源於熱愛、選擇與極致付出的共振。」來自香港嶺南大學的周程晨在交流後感慨,職業規劃的視野豁然開朗。來自遼寧大學的孫鶴則驚嘆於「文墨精度」所代表的「中國智造」:「原來最精密的『芯片』,也可以誕生於一雙手、一顆心對毫釐的敬畏與掌控。」
這場跨越香江與遼河的對話,不僅讓學子們走近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幕後英雄,更在彼此心中播下了匠心傳承的種子。正如方文墨所說:「航空事業需要接力,希望你們無論將來做什麼,都帶着這份精益求精的勁頭。」\大公報實習記者 馬藝心、才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