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2025年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遼寧行之4/盾構機藉AI拓智能化 構築新優勢

時間:2025-08-20 05:01:50來源:大公报

  左圖:學子在參觀北方重工的展品。\大公報實習記者邱子斌攝;右圖:北方重工相關負責人為學子們講解巨大盾構機的製造工藝。\大公報特約記者陳鴻博攝

  轟鳴的機器聲、廠房頂端忙碌的天車─在中國首家實現盾構機產業化的製造商方大集團北方重工的廠房內,一座座「龐然大物」正加緊生產。北方重工隧道工程技術公司副總經理許成發表示,公司已擺脫了核心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困局,研製出100%使用國產零部件的盾構機,目前盾構機正邁入高端化、智能化的發展新階段。他又指:「未來核心在於建立地質數據庫,以試點項目帶動全面智能化。」\大公報實習記者 孫鶴、房金娜、馬見穎、黎鴻業瀋陽報道

  「20年前,外國工程師調試進口盾構機都是背着我們的。」許成發回憶起畢業初入北方重工時的場景,「從跟着老外在車間學習調試,到自己消化工作原理,再到嘗試設計。」如今,國產技術已突破盾構機領域只能對國外設備亦步亦趨的困境,世界上近九成的盾構機來自於「中國製造」。

  許成發分享道,集團於2011年出口第一台盾構機,銷往伊朗。「歐洲人不去,我們去。從裝機到調試,再到掘進,我們通通教給當地人。」他說,目前出口海外的盾構機已超過80台。

  2015年,亞洲最大的土壓平衡盾構機在北方重工生產出來,這台被譽為亞洲最大的「地下航母」土壓平衡盾構機,是北方重工為香港蓮塘公路隧道工程量身定製的,直徑超過14米。許成發指出,當年部分零件還未實現國產化,機器價格高達2.3億元(人民幣,下同),如今成本已大幅縮窄至約1.8億元。

  主軸承是國產盾構機最後攻克的難關。2022年底,由北方重工生產製造、裝備國產主軸承的100%國產化盾構機,在瀋陽地鐵1號線東延線1標施工現場順利完成1000米的施工掘進任務。

  成本與生產需時均減半

  在許成發看來,國產化盾構機出口擁有三大優勢。一是成本低,他指出,過去從歐洲進口每台成本要七、八千萬元,如今國產化後,成本已大幅壓縮至三千多萬。此外,國產化讓關鍵零部件採購成本大幅降低,同時也便於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是生產效率高,「國外可能要一年,我們半年就能完事。」三是提供「保姆式服務」,許成發說,從裝機調試到維護保養,再到後期的配套服務,均由公司負責,客戶非常放心。今年1月至5月,北方重工新增訂貨額實現雙位數增長,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建立數據庫 AI分析地質變化

  地質變化是盾構機作業時最重要的風險因素,也是考驗盾構機核心技術水平的「試金石」。許成發向學子們展示了正在推進的技術革命。刀盤深處,一套液壓驅動的換刀裝置正在調試中。「這是我們最新研發的滾刀換刀系統。」他調出設計圖解釋道:「通過刀盤背部換刀方式,工人無需進入坍塌風險區,在開挖倉空間受限時也能安全操作。」這套系統採用液壓活塞驅動挾持塊固定刀具座,更換效率較傳統螺栓拆裝提升40%以上。

  「未來核心在於建立地質數據庫。」許成發透露:「通過收集盾構機轉速、土壓等300餘項參數,AI模型將預判地質突變,自動調整推進壓力。」目前該系統已在部分工程中試點,但實現全面智能化仍需攻克傳感器精度與算法泛化等難題。但科研人員從未退縮,他們心中懷揣着讓盾構機更加智能、安全的夢想,不斷探索前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