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2025年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遼寧行之2/瀋陽故宮「修舊如舊」 讓古建築活起來

時間:2025-08-18 05:01:50來源:大公报

  左圖:氣候暖化加速瀋陽故宮的損傷,過去十餘年才需要大修的屋面,如今七、八年就得修繕了。右圖:傳媒學子在瀋陽故宮拍照留念。/大公報實習記者邱子斌攝

  如何給400年的古建築進行「保養」?參加2025「范長江行動」遼寧行的20餘名遼港兩地學子,在瀋陽故宮博物院找到了答案。瀋陽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部長尚文舉表示,博物院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通過對屋面修繕,以及彩畫的保護和修復,持續對古建築進行修復。「這個舊是辯證的『舊』,具有可逆性和可識別性,而不是簡單的變回某一個舊的狀態。」/大公報實習記者 戴清瑩、林佳眉、馬見穎、黎鴻業瀋陽報道\&

  近年來,全球氣候暖化已成為古建築修復的「勁敵」,其中屋面修繕工作是古建築群中最常進行的一個方向。尚文舉表示,古建築一旦漏水,底下的木結構便容易出現腐爛的情況,危害到整個建築的結構安全。

  尚文舉進一步解釋,極端高溫頻發、冬季「凍融循環」加劇,對古建築屋面結構損傷嚴重,過去十餘年才需要大修的屋面,如今七、八年就得修繕了。他說,「凍融循環」效應極易導致瓦件釉層剝落或裂開,若不及時修繕,隨時引發大面積的建築損壞。「每一天都有修繕隊伍在不同角落作業,有的修瓦、有的補牆,有的在細細描畫。」

  工藝材料 堅守古方古法

  在尚文舉看來,古建築上彩畫的保護和修復也十分講究。他說:「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建築彩畫都翻新,遊客們更想看到古色古香和滄桑感。」因此,技師們會特意留下一些舊繪畫在較為隱蔽的地方,讓有興趣的遊客去挖掘,並在不經意中獲得驚喜,「是修成某個時代或某種舊的狀態,還是當年故宮建成初期的狀態呢?所以這個舊是一個辯證的『舊』。」

  此外,修繕工程要修復的「舊」不僅是彩繪斑駁、木柱開裂等看得到的「舊」,更是在工藝與材料的使用上堅守古方古法。尚文舉指出,團隊在彩畫修復上,採用了非遺工藝傳承人提供的傳統繪製技法,包括礬粉、石青、金箔等天然材料的應用,以及「擦金」、「描金」等步驟。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是歷史建築得以「活着」的靈魂。

  今年以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對多個古建築進行修復保養,其中大政殿的屋面保養工程在今年五一假期前完工,並於5月起對文德坊、武功坊開展彩畫保護工程;6月起開展鳳凰樓、文溯閣等建築的屋面及油飾保養工程。

  邊開放邊修復 遊客親睹保育

  這種「邊開放、邊修復」的模式,既能保障文物安全,也能讓公眾有機會更直觀地理解什麼是文物保護。「遊客來參觀時經常會看到我們工作,有的還會停下來問幾句,挺有意思的。」一位正在修復石製文物的修復師說,「被觀看」也是一種無聲的傳承。

  從屋瓦結構到材料選擇,再到修飾技巧,從學徒到頭髮斑白,這位古建築修復師笑說:「這些活兒,其實不用誰教,咱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怎麼修最穩當。」這些經驗豐富的修復師,早已成為博物院修繕工程真正的「技術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