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外地過江龍承租個案。
儘管近年香港街頭不時掛出「結業清貨」橫額,但轉眼又有「盛大開幕」花牌亮相。這種新舊更替的背後,是持續湧入的企業活力。特區政府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有382家企業落戶香港,2024年增至539家,2025年僅上半年已達380家,規模與2023年全年相若。其中,愈來愈多內地及海外「過江龍」視香港為邁向國際化與內地市場的「第一站」,期望逆勢開店搶灘。
租金低疫前四成 增試水誘因
促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核心地段租金從2019年高位回落兩至四成,令不少原本「望而卻步」的海外品牌果斷進駐。去年年底,日本家居連鎖品牌Nitori在灣仔開設佔地逾5萬呎的旗艦店;今年七月,運動用品巨頭Nike Style亦登陸廣東道核心地段,增設單層逾3000呎的體驗店。早前高盛研究報告指出,香港收租股今年表現優於地產股,例如九倉置業(01997)股價年初至今已上漲22.7%。
除海外品牌加緊部署,內地餐飲業也看重香港的國際化跳板效應,紛紛進軍。投資推廣署資料顯示,今年該署引入了湘菜「佬麻雀」、廣州「鳳園雞煲」、順德「大榕樹下」等內地知名餐飲品牌。香港鳳園椰珍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天表示,鳳園在廣州扎根多年,選擇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相信能借助「一帶一路」打通跨境供應鏈,同時冀望藉香港的國際影響力,推動廣式靚湯文化的標準化輸出。
隨着香港經濟回升向好,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投資推廣署自2023年至今,成功吸引1300間內外企業落戶香港,海外公司佔比過半(52%),更提前完成2022年施政報告的目標,為港帶來逾1600億元外來直接投資。企業落戶不僅體現在開店,更延伸至融資領域。港交所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IPO集資額突破1070億元,重登全球榜首。引人注目的是,零售、消費品及服務類企業佔主板上市比例達34%,創十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