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有商家表示,香港零售業正經歷從「購物天堂」到「生活體驗型經濟」的轉型陣痛。
商舖租金是零售商戶的營運壓力之一,面對香港經濟轉型,商舖續租未必一帆風順,各業主取態不一,部分願與商戶同舟共濟,甚至提出免租期,配合各項提升店舖價值的措施,惟亦有業主「企硬」令租金不跌反升。有商戶表示,考慮另覓店舖務求減低租金成本,亦有看好香港零售市道,選擇繼續逆市開店。\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李樂兒、蔣夢宇
「由上年起,的確是很多商舖空置,不單止是本地客還有旅客的消費力也減弱,加上本地居民北上消費已形成一股潮流,對香港零售業衝擊很大。」中式餅食製銷商皇玥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嚴運波表示,皇玥集團在本港約有40間店舖,加上10萬呎廠房,租金佔營運成本高達40%。
商場有價講 地舖普遍企硬
嚴運波透露,商場店舖比較願意減租,減幅約5%至10%,相反地舖業主態度相對強硬,例如旺角區,業主更堅持要加租,加幅甚至高達25%,因此集團會考慮將個別店舖搬遷,以減少開支。
同樣是租金佔營運成本約40%的實惠集團,董事長關百豪表示,部分業主確願意共渡時艱,減租或以銷售額百分比計算租金,惟仍有業主不肯面對經濟不景的現實,核心地段的高昂租金仍對中小商戶構成沉重負擔。
關百豪相信,消費模式和行為的轉變,加上經濟低迷,導致店舖結業,香港零售業正經歷從「購物天堂」到「生活體驗型經濟」的轉型陣痛。他認為,香港甚至環球市場近年出現價值重估,相信香港的租金將會逐漸回復至理性水平。
至於在香港及澳門共有85間店舖的莎莎,在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租金是開店時主要的考慮因素,畢竟香港零售生意相比高峰期有所回落,因此租金是重要的一環。不過,店舖租金現時可謂有增有減,莎莎表示,近期零售市道淡靜,業主取態相對溫和,造就一定議價空間。截至今年3月底止全年,莎莎在港新增兩間店舖,整體租金成本與去年相若,佔線下銷售約低雙位數比重。
莎莎提到,雖然訪港旅客數目已見回升,但相關的經濟效益不足,內地旅客消費模式改變,對購物的需求減少,加上本地居民北上消費的趨勢持續,導致本地零售生意較為淡靜。
在香港設有28間店舖的健康食品銷售商家得路(CATALO)主席兼行政總裁陳家偉透露,近期獲3家大型商場主動接洽,提供一定期限的免租期,租金降幅約10%至20%,還有宣傳資源支持,例如廣告燈箱等曝光渠道。
陳家偉認為,企業要把握機遇,加強培育「新質品牌力」,在變幻莫測的經濟環境中尋找商機。至於集團在門店布局策略上,他指出,傳統核心商圈依然是家得路提升知名度、吸引高端客群的重點考慮區域,惟亦關注非核心區的門店,例如新興區域的租金會相對較低。
PURE︰商廈長租期鎖定開支
另外,瑜伽及健身中心營運商PURE集團發展部主管Richard Boyd指出,面對現時各物業普遍面臨租戶流失的困境,不少商廈出現空置,集團最近開設的新業務亦獲業主投來「橄欖枝」,議價能力較具優勢,有助未來5至10年鎖定租務較低的價格。
至於香港整體營商環境,PURE集團執行主席及聯合創辦人Colin Grant表示,香港雖然正經歷變化,但隨之而來的正是新機遇,公司一直積極調整策略以適應市場。他強調,集團與業主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雙方在市場波動中互相支持,對未來持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