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吸引旅客措施與低息環境,預料可對香港經濟帶來一定支持。
2025下半年開局未穩,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再掀波瀾。香港大學昨日發布2025年第三季高頻宏觀經濟預測,預計2025年第三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將放緩至2.4%,部分原因是出口激增效應逐步消退。2025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為2.8%,較2024年高0.3個百分點。
同日,渣打銀行與香港貿發局聯合公布第二季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其中兩項指標出現按季回落,現狀指數微跌0.4至53.1,而整體預期指數由第一季度的54.3跌2.3至52,自2022年第四季以來最低水平,反映企業對下半年營商環境態度審慎。\大公報記者 李樂兒
港大發布的香港宏觀經濟預測指,今年首季,香港經濟增長加快至3.1%,主要受外貿急升帶動,企業急於在預期貿易緊張升溫前加快出貨。港大預計2025年第二季香港經濟增長將放緩至2.8%,較首季為低,顯示中美貿易不確定性持續對經濟構成壓力。
消費模式轉變 失業率或見3.6%
港大指出,消費者行為轉變及跨境消費上升,令香港營商環境更趨嚴峻,預料2025年第三季失業率將升至3.6%。在持續的全球不確定因素下,經濟增長已有放緩跡象,但隨着政府推出新旅遊措施、擴大個人遊計劃及低息環境,有望為經濟帶來一定支持。
另外,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調查顯示,僅10%受訪者表示美國加徵關稅對業務造成實質直接影響,但有逾40%受訪者表示顧慮美國提高關稅,須延遲落實業務發展計劃。渣打大中華及北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恆指出,主要衝擊來自不確定性致業務計劃延期,大多數受訪者(1024位受訪者中有927位)有在中國以外地區經營業務,而企業海外的產能與產業鏈的布局無法一時之間去全球化。
貿發局:企業拓內銷應對關稅
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說,現時大灣區企業正積極拓展內銷市場,並把業務擴展至區內其他主要市場。調查發現,最多受訪者選擇「增加內銷」以應對關稅變化。劉健恆補充,內地政府或將推出更多鼓勵內銷措施,若能穩定樓市、股市,相信可促進更多財富效應。
調查又顯示,香港現狀和預期指數是大灣區城市中跌幅最大,反映香港經濟對外圍因素敏感,較受美國加徵關稅導致全球貿易放緩所影響。同時香港零售業亦嚴峻,本地居民熱衷於到海外或內地旅遊和消費,令香港「零售和批發」現狀及預期指數下降。
不過,劉健恆預期,本港第三季指數或將受惠於低息環境。他指,利息下跌不僅利於房地產,亦利於企業融資,而借貸成本降低將促進消費,惟整體仍受關稅及內部經濟結構轉型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