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星聚會KTV包廂概念示意圖。 右圖:星聚會創辦人翁培民。\大公報記者李潔儀攝
再有內地品牌連鎖店攻港!KTV營運商星聚會早前公布在蘭桂坊開設首店,創辦人翁培民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面對內地KTV行業「內捲」情況趨激烈,「出海」是必須選項。他提到,除了中環亦在銅鑼灣開店,預計香港店舖回本期約3年,目標兩年內在港設有4至5間分店。\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香港KTV是十多年前的水平,內地KTV已經過黑科技例如AR技術投入,令用戶的體驗感、社交屬性更強。」翁培民表示,星聚會的經營模式已逐漸脫離單一的卡拉OK功能,更多的把單一空間變成多元功能,除了唱歌喝酒,還可以喝下午茶、看電影、玩角色扮演遊戲「劇本殺」,甚至包房開會議等。
內地門店900間 去年賺1億
目前,星聚會在內地已開設近900間分店,即使是疫情期間亦做到零關店。翁培民解釋,由於門店位於購物中心,疫情期間申請減租、免租,店長以外的其他員工給予基本工資,讓他們可以另覓兼職例如當外賣員、超市搬運工,某程度紓解公司的成本壓力。
翁培民提到,疫情過後的報復式消費,讓星聚會迎來業務高潮,人群湧至高歌發洩情緒。他認為,公司底層戰略以控制員工人效為主,同時利用創新打造多元社交空間,擴闊受眾人群,帶動公司在疫情2022年最惡劣的時候仍能獲利,2024年利潤約1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30%至40%。
「當一個行業的經濟消費進入存量時代,就是供需發生變化,出現內捲。我一直認為捲是好事,因為能夠捲出創新產品、捲出營銷能力,最終捲出新的高度。」翁培民直言,在內地「廝殺」過後,在細分賽道成為第一再出海,便能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強者。
星聚會店舖網絡由近至深圳到最遠的新疆烏魯木齊,最近更在西藏拉薩部署開店,在內地穩步發展的同時,公司在日本開設首間海外店舖,亦與蘭桂坊集團簽署戰略合作,香港首店預期今年底開業。
雖然環球經濟表現不明朗,但星聚會選擇此時攻港,翁培民解釋,如果是早幾年來港,公司的規模和技術的能力有限,品牌效應或許未必突出,如今香港店舖租金相比7至8年前便宜,而且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貨幣自由流通和法律體系健全,是理想的落腳地。
港店回本期料3年
星聚會蘭桂坊店面積約3000呎,翁培民透露,亦在銅鑼灣取得逾5000呎的店舖,計劃同步開業。他表示,內地店舖回本期約兩年至兩年半,估計香港店舖回本期約3年,畢竟香港的投資要比內地同面積店舖多2至3倍。
翁培民提到,星聚會計劃未來一至兩年,在香港開設4至5家店舖,同時將會把品牌拓展至海外逾10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