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落馬洲河套地區項目使用的施工技術,成功實現橋樑節段整體吊裝,減少對交通的干擾。\受訪者供圖
香港這樣高度城市化的地區進行新基建,往往面臨空間受限、交通密集、環保要求嚴苛等挑戰。中國路橋香港公司董事長王焰華表示,以落馬洲河套地區項目為例,展示了技術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傳統跨線橋樑施工常需封閉道路,對交通影響很大。」他介紹指,公司自主研發出「陸上橋樑節段樑整跨提升」技術和「雙向旋轉特殊橋面吊機」,成功實現橋樑節段整體吊裝,減少了對既有交通的干擾,同時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這一創新不僅讓項目榮獲傑出環境管理、安全創新及公德地盤大獎,更為香港同類工程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對於香港建造業長期面臨熟練工人短缺、高空及密閉空間作業風險高等問題。中國路橋香港公司瞄準這些痛點,加大研發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智能化施工設備。王焰華說:「我們開發了智能化自行打樁平台和管道焊接機器人,不僅降低了對人力的依賴,還大幅提升了施工精度和安全性。」這些技術的應用,標誌着香港建造業正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智能化、自動化」轉型,形成新質生產力。
另外,在將軍澳─藍田隧道P2道路及相關工程中,填海工程的環保問題備受關注。王焰華介紹,公司創新採用「雙門船閘」技術,徹底阻隔工程泥水流入公眾海域。他表示,這一技術不僅保護了海洋生態,也為香港未來的填海工程帶來新的環保措施選擇。
兩地工程師合作 交流經驗
說回將軍澳大橋的建設,高強鋼焊接技術的突破尤為亮眼。該技術優化了焊接工藝和控制參數,目前已成功應用於將軍澳南橋、粉嶺繞道行人橋及隔音屏項目。「這項技術甚至推動了香港焊接規範的更新。」
將內地技術引入香港並非簡單「移植」,而是需要結合本地實際進行調整。王焰華坦言,過程中兩地工程師進行了深入交流。「許多香港同行原本對內地技術了解有限,但通過合作,他們看到了內地基建的先進性和靈活性。」他表示,未來希望進一步整合內地經驗與香港的專業知識,推動行業進步。
從將軍澳跨灣大橋到落馬洲河套項目,再到將軍澳填海工程,中國路橋香港公司通過技術引入與自主創新,不僅解決了香港基建的現實難題,更推動了行業標準的提升,推動香港建造業擁抱「智能化、綠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