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中企新風采/中國路橋創新海上工程 攻破技術難關

時間:2025-04-29 05:01:56來源:大公报

  左圖:將軍澳跨灣大橋是全港首座附設自行車道、人行道及觀景台的雙線雙程分隔車道的海上「多功能」高架橋。\受訪者供圖;右圖:中國路橋香港公司董事長王焰華表示,隨着「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中國建造、香港標準將會在更多國家和地區落地開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郭木又攝

  2022年12月建成通車的將軍澳跨灣大橋,其主橋是全港跨度最大、預製最重的鋼拱橋,中國路橋香港公司董事長王焰華日前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專訪時表示,若傳統海上施工辦法難以展開,那就從施工方式、製作材料到安裝方法都「創新」。他分享指,其中重逾12000噸、長達214米的主拱橋無法靠現有的機械力量起重安裝,最後是借助自然潮汐之力成功將拱橋精準對接橋墩,也是香港首次用「浮托法」建橋,浮托總重和安裝時間,均打破單體拱橋整體安裝紀錄。\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康敬

  王焰華表示,這個海上工程位於香港東面,該地區過往受颱風影響大,若使用傳統的海上作業,則需搭建很多臨時支架,若遇颱風,現場安全難以保證,綜合考慮下,為確保項目高質量按期交付,提升施工安全、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工程初期已決定大規模採用裝配式施工工藝,減少現場工作。

  大橋動工伊始,恰遇「黑暴」,隨之而來的是全球新冠疫情,人員流動難度大,但工程不能停。由於大量橋樑構件在江蘇省南通工廠生產組裝,香港的施工管理人員需在場監造、把好每一關。

  他提到,在南通的香港同事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他們原本所居住的酒店被徵用為隔離酒店,為了方便工作,他們克服生活條件上的不便,搬到工廠的工人宿舍居住,最終出色完成了工作,而大橋計劃部負責人是內地派到香港的同事,疫情期間長達21個月沒有回過北京的家。

  新型鋼材建橋樑 重量大減三成

  大家放下對家人的想念,面對新冠感染風險,亦要承受大型部件製作過程中的重重壓力。王焰華表示,大橋從製造、運輸、安裝,中間工況有20多個,最難的是橋的線性控制,受力差之毫釐,就會前功盡棄,所以一些關鍵時間點,大家都要24小時連續工作。

  堅持創新,必不可少的就是經歷千錘百煉。從建材的使用上已開始創新,王焰華表示,這是全球首次將S690超高強度鋼材應用於橋樑建造,新材料的使用,較傳統鋼材可以減少30%的重量和25%的碳排放,但強度愈高脆性愈大。問題便來了,總重量超過12000噸的雙拱結構龐大,如何做好大規模新材料焊接?

  聯手理大 逾半年研最佳焊接參數

  王焰華介紹指,香港理工大學國家鋼結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為此與公司共同展開了大半年的研究,最終得出一個最佳焊接參數,成功應用到大橋主拱橋結構製作中,實現了香港鋼結構行業新的技術突破。

  焊接技術確認後,主拱橋在南通工廠預製總裝,橋樑整體實現滑移裝船。2021年春節,主拱橋乘着半潛式運輸船從南通的工廠出發,經歷8天8夜,近1700公里的海上運輸,終於抵達將軍澳灣,但海面並不平靜。

  王焰華憶述,運輸時正好在冬季,由於季候風,整個台灣海峽的風浪非常大,海浪甚至能高達五六米,但運輸時間不能推遲,利用潮水安裝的窗口期必須要精準把握,為了確保主拱橋安全按時抵港,前期就需要做大量的預案,如風浪大時如何處理,找臨時避風的地方等。

  終於到了使用「浮托法」的關鍵時刻,2021年2月26日早上約7時,半潛船把握高水位時移進橋墩之間。對準雙拱鋼橋的位置後,半潛船逐步泵入27000立方米海水壓載,船身相應逐漸下沉約一米,使雙拱鋼橋坐落在橋墩上,一次性完成主拱橋安裝,這也是香港首次使用「浮托法」建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