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專訪/生物科技權威盧毓琳:着手進入工業5.0 香港新醫學院 有利拓展生物經濟

時間:2024-10-20 05:01:49來源:大公报

  圖:發展生物經濟的三大基礎

  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日前公布的施政報告繼續在該領域落墨,提速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主席盧毓琳教授日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要推動香港經濟加速發展,香港就要改變當前的工業架構,着手進入工業5.0,即生物經濟工業。

  盧毓琳強調,今次施政報告宣布支持籌備第三間醫學院,有利加強相關教育,與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管中心(CMPR),以及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構成發展生物經濟的三大基礎,促進生物經濟工業發展。\大公報記者 陳煒琛

  香港發展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據特區政府公布的「香港便覽─工業貿易」文件指出,2022年服務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93.5%,2023年從事服務業的人士佔比高達88.3%,但香港工業經濟佔比尤低。盧毓琳教授指出,要改變香港當前經濟架構,需要進入工業5.0時代,構建新的生物經濟工業體系加快本地經濟發展。新的工業體系需要新質生產力,2024施政報告也提出為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籌劃成立「香港藥械監管中心」(CMPR)以及建設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

  6月5日政府已公布成立「CMPR籌備辦公室」,為正式成立「CMPR」做準備。政府去年已實施的「1+」新藥審批機制,將來與「CMPR」共同配合能推動新藥械的審批,更多的藥物註冊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醫療財政壓力。「希望未來某些內地的一類藥、重要疾病藥可在香港先行發售,香港市民能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到新藥物。」盧毓琳希望香港市民受益後,再通過香港市場將內地的一類藥和重要疾病藥等推向全世界,香港從中扮演一個戰略角色,實現「In Hong Kong From Global」。

  國際臨床試驗所發揮兩地優勢

  醫療創新需轉化為臨床應用,據了解,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園區落地。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能發揮兩地優勢,未來將達成新藥械的臨床試驗數據和樣本的共享。「若有新的藥械已取得試驗性新藥(IND)資格,將可以拿到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進行試驗。」盧毓琳表示,新藥械帶到大灣區國際試驗所做臨床試驗的過程,便是帶來經濟效益的過程,也是工業產生的過程,他希望香港能通過此項創新發展成為全東南亞的臨床試驗中心。

  特區政府重視發展創科產業,施政報告提出將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據悉,特區政府對創科產業的投資佔市場高達53%,反觀深圳政府與業界對研究開發(又稱R&D)的投資佔比是1:9,美國是3:7,盧毓琳教授指出這是香港的研發架構出現了問題,他表示當下香港很少工業,有工業的企業也沒有選擇投資在R&D裏。

  盧毓琳教授強調架構問題的出現需要教育來改變,需要開設第三間醫學院。盧毓琳教授與社會各界人士倡議的「在香港開設第三所醫學院」獲《行政長官2024施政報告》採納,李家超表示將會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建立第三所醫學院。

  「香港要轉型成為工業社會,通過教育及新醫學院加強全港的醫療體系,利用教育將所有與生物科技有關的變成一個工業。」盧毓琳教授表示,利用第三間醫學院培養出來的博士等人才,可以領會香港生物醫藥產業的戰略及生物醫學工業鏈的形成,才能在每間醫院或藥廠做臨床研究工作,沒有教育是做不到的。

  提高工業佔比 促進經濟繁榮

  盧毓琳教授指出,特區政府已決定開設CMPR、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所和第三間醫學院,便構成發展生物經濟的基礎,「三部曲」完成後香港才有更大的機會促成生物經濟體系,由原來的服務業轉化為生物經濟工業,提高工業佔比,進而促進香港經濟乃至祖國經濟繁榮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