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國家生態環境部去年與發展局簽署更新的《關於香港廢棄物跨區傾倒管理工作合作安排》。在《合作安排》下,土木工程拓展署會繼續把過剩的惰性拆建物料(即公眾填料)運往位於廣東省台山市的劃定專門處置區域處置。港大房地產及建設系系主任呂偉生表示,這方面可再深化合作,現階段香港可與灣區其他內地城市建立廢料貿易組織(Waste Trade Organization),類似「共享經濟」模式,促進灣區內建築廢料的共享及貿易。
建築廢料可分為惰性與非惰性,本地的建築廢料超過九成都是惰性,經過分類和處理,可用作生產混凝土、平整建築場地或填海。呂偉生表示,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已有跨區域處置建築廢料的案例,如深圳通過海陸兩路將建築廢料運往周邊城市,用於填海、土地平整、生態修復等。
臨時填料庫暫存惰性建築廢料,以備日後在填海及土地平整工程中使用,惟容量有限。呂偉生指出,當有廢料貿易組織後,可一改以往單向輸出外地,未來有填海工程如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特區政府可通過這模式輸入惰性建築廢料,達到互惠雙贏。
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表示,在建築廢料方面,香港未來與灣區九市仍有合作空間,如建立共享建築廢料交易平台,惰性建築廢料可用於填海,香港未來亦繼續有填海工程;而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這方面的合作,亦提供了一個彈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