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M+夜不同:百變港風」 探索香港獨特美學

時間:2024-05-21 04:02:18來源:大公报

  圖:(左)參觀者在博物館大堂內一邊聽音樂一邊和好友小酌。(中)觀眾在場內體驗穿珠仔工作坊。(右)在位於二樓的燈光打卡位,與好友一起拍照留念。

  香港的摩登與百變不僅僅是電影、藝術作品中的多樣風格,在城市的夜生活中亦能窺見一二。日前,M+策劃了「M+夜不同:百變港風」活動,觀眾置身於變幻舞動的燈光、節奏明快的音樂中,自由地穿梭於展廳中參與精彩活動。品一杯美酒、與三五好友體驗工作坊、暫且放下生活與工作的煩惱,享受歡聚時光。「M+夜不同」將在每月舉辦不同主題的活動,為市民帶來豐富的夜生活文化體驗。\大公報記者 顏琨

  白天的M+是坐落在西九文化區內極具特色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夜幕降臨時,這裏變身成為融合音樂、舞蹈、設計等多種媒介的體驗空間,讓遊客不僅欣賞M+外牆的藝術裝置,還可穿梭於展廳內,感受藝術的多樣魅力。這一次的「M+夜不同」主題定為「百變港風」,與推動跨文化交流的音樂計劃Canton Mambo曼波策劃了一系列活動。

  以舞會友 「穿」出時尚

  活動開場前,不少觀眾就已經聚集在M+外,期待此次百變港風的美妙夜晚。晚上7點鐘,活動拉開帷幕。置身於M+大堂,可以在這場復古風視聽盛宴中盡情體驗多個年代的百變香港風格,探索1960至1980年代本地文化的獨特美學。1980年代是香港的士高文化的黃金時代,用一整個晚上感受跨越數十年派對音樂和舞步的演變,從1950年代的拉丁音樂、1970年代的搖滾,到1980年代經典的士高。

  黑膠唱片曾在1950至1980年代風靡一時,其細膩的音質和獨一無二的聆聽體驗,至今仍受到廣大收藏者的青睞。音樂人黃志淙主持播碟和分享環節,與Gia Fu、Andrew Bull、Johnny Hiller等黑膠唱片收藏家暢談香港不同年代的黑膠唱片如何受外來文化影響,並分享其黑膠珍藏。此外,DanceMos舞蹈學校的Sherman Mosquito和一眾專業社交舞者教導莎莎舞、恰恰舞等拉丁舞步。舞池內,觀眾們一齊跟隨節奏搖擺,以舞會友。

  除了在大堂聽音樂或是跳舞,還可以前往博物館內的兩個工作坊,穿珠仔和拼貼造型。兩個工作坊都聚集了不少觀眾前來體驗。穿珠仔工作坊彷彿回到了童年時代,可以大膽地為自己和好友設計出極具個人風格的戒指、手鏈或項鏈。

  1960至1980年代是香港製造業的鼎盛時期。彼時,受到不同文化的衝擊影響,塑膠產品在設計、物料運用和色彩配搭上皆十分創新。大小顏色各不相同的珠子,激發不少觀眾的創意與靈感,「穿」出復古又時尚的珠仔飾物,展現獨特的香港美學。

  夜遊博物館新體驗

  夜覽博物館自然要前往各個展廳看一看。為配合今次的主題,M+空間內閃爍着藍色和橙色燈光,吸引遊客在牆壁上打卡自己的影子。走進展廳內,儘管展品沒有太多變化,但整個空間的光線比白天要暗,營造出不同的看展氛圍,吸引不少觀眾拍下自己擺出的有趣影子。市民王小姐下班後與朋友來到M+參加這一活動,她表示,「這裏的環境很令人放鬆,舞池那邊的氛圍非常好。工作坊的活動很有趣,我和朋友還互相贈送了親手穿的手鏈,很有意義。」獨自前來的張小姐在小紅書裏結識了一起參觀的新朋友。「我本來以為一個人會有些孤單,但是在小紅書裏加了一起報名參加這個活動的群,收穫了新的朋友,大家一見如故,夜遊博物館也給了我新奇的體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