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陳偉聰(左)認為,宜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城市數據共享,捕捉數碼時代帶來的良機。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校長仲偉合(右)相信,未來20年的翻譯人才,難被ChatGPT所取代。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早前印發《「數字灣區」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標誌着「數字灣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的階段,亦令人關注未來發展。香港工業總會常務副主席陳偉聰表示,早前該會曾就香港數碼基建設施現況作調查,香港的數字經濟規模被其他主要經濟體大幅拋離,需大力發展數碼基建設施,故建議特區政府成立數據傳輸中心,並建立加密數據、私隱保障等與數據共享有關的標準,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城市數據共享,捕捉數碼時代帶來的良機。
陳偉聰昨出席「數字灣區 產業轉型」圓桌論壇時表示,目前香港正在營運中的數據中心提供的運載容量,將於2030年前後飽和,而數碼基建是十分耗電量的,故業界提出碳中和目標。同時,鑒於數據主權、人工智能(AI)和其他新興技術的發展,特區政府有必要檢討現行數據法規是否追得上跨境數據交換的最新發展。
仲偉合:產教融合幫助就業
談及數字時代對教育的挑戰。澳門中西創新學院校長仲偉合表示,以往翻譯專業一直是內地熱門招生專業,對高考分數要求十分高,但自從ChatGPT出現後,很多人擔心它能直接翻譯成所需要的語言,促使翻譯專業不再熱門,憂慮這個職位會被取替。對此仲偉合相信,未來5年,甚至20年,翻譯這個職業仍會存在。而且未來專業要更加融合,所以內地學界提出新文科和新工科概念,例如修讀電腦的學生,要學習經濟學或管理學。另外,未來人才培養,特別強調產教融合,課程按產業需求而設計,這樣學生便不會出現畢業便失業。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內地附屬公司總經理張麗英則表示,生產力局支援不少企業提及轉型升級工作。例如企業面對一個新材料的問題,背後可能涉及機械、AI等因素,該局過去曾服務逾25個行業,了解行業內情況,故將逾千名專業人士串起來,向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同時,亦設有生產力學院,致力培育更多人才應對國際市場的轉變,及支援香港和區內的發展,而部分內地職業院校,亦要求學院負責培訓專業導師,將知識傳播開去。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虞磊瑉表示,現時內地在數字創新的力度上很強,有很多地方已經超過香港,當然這跟香港和內地人口結構有關係,內地可以提供大量的快遞小哥、外賣騎手,促成電商和外賣店。然而,內地媒體已開始反思電商的衝擊,因這些電商走得那麼快,頭部效應又那麼聚集,到底會對就業、對創新帶來的衝擊有多大呢?相反,香港在這方面做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所以內地和香港之間仍有很多相互借鑒的機會,並相信香港可以在硬科技方面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