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調節「三高」 調理臟腑 中醫防治心血管病

時間:2023-06-04 04:02:22來源:大公报

  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衞生署早前發表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指出未來10年內,30歲至74歲人士患上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中風、周邊動脈血管疾病和心臟衰竭等的平均風險為11.4%,即每1000名該年齡組別人士中,可能會有114人在未來10年內患上前述的心血管疾病。中醫有治未病的理念,對於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效果。\張浩然

  人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平均風險,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見附表)

  其實,心血管疾病在香港相當普遍,在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更高居第三位。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基礎因素,另外,不良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加上精神壓力,吸煙及遺傳等因素影響,香港人「三高」的患病率持續上升,令各種心血管病的風險增加。

  中醫將心血管疾病患者區分為六大類型,包括「濕熱鬱結型」「肝鬱化火型」「胃熱腑實型」「脾虛痰盛型」「脾腎兩虛型」及「氣滯血瘀型」。註冊中醫陳宇傑指出,心肝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加上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積聚,影響血脈運行而造成心血管病。具體的病因分為:

  (1)臟腑功能減退:中年以後,臟腑機能逐漸減弱,尤其心臟、腎臟與心血管病關係密切。

  (2)飲食不節:過食肥膩甜滯之品,損傷脾胃,聚濕成痰,阻滯血脈。

  (3)情志所傷:過度憂慮、憤怒等情緒,會影響臟腑氣機運行,氣滯則血瘀。

  (4)勞逸失調:長期缺乏運動,久卧傷氣,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過度勞累,缺乏休息,耗傷心神。

  五招預防調攝

  陳醫師指出,通過強心健脾疏肝化痰祛瘀等中藥,能改善血管狀態,有效預防及治療各種心血管病,可由以下五方面着手去預防調攝:

  (1)防治「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都是引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調節「三高」對防治冠心病十分重要。

  中醫藥從體質着手,對「三高」有較穩定的調節作用,並同時調理臟腑功能,預防併發症。已服用西藥的患者,亦可與中藥互相配合。

  (2)日常生活

  避免缺氧──冠心病患者氣機不暢,供氧不足容易引發不適,因此應注意保持居住環境空氣流通,減少出入人多擠迫的地方。

  注意寒熱──中國古代醫學著作《難經》云:「損其心者……適其寒溫。」太過寒冷和炎熱的環境均會加重心臟負擔,衣着需留意保暖和散熱。

  情志調養──保持心境開朗,避免過於憤怒、激動等情緒波動。

  (3)運動保健

  生命在於運動,康復鍛煉有助防治心臟病,關鍵是選擇適合的運動,應以帶氧運動為主,避免過於劇烈和競爭性的運動。

  研究證實,太極拳可提升心肌梗塞病人的攝氧量,氣功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還有八段錦、瑜伽等,均對心血管病人有益。

  (4)飲食宜忌

  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忌煙酒。

  避免過飽。過飽時胃部會壓迫心臟,加重心臟負擔,宜少食多餐,晚餐只宜七八分飽。

  《黃帝內經》云「心病者,宜食薤」,可適當多食葱、蒜等,有助理氣行滯。

  (5)穴位保健

  以拇指揉按以下穴位,每次10分鐘,有助疏通與心臟相關的經絡氣血,包括內關穴(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膻中穴(位於胸部,在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中點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