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MF亞太部主管Krishna Srinivasan(中)與IMF亞太部副主管Thomas Helbling(右)。\大公報攝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年亞洲經濟增長預測,上調0.3個百分點至4.6%,較去年3.8%大幅上升。IMF亞太部主管Krishna Srinivasan表示,主要是受惠於中國經濟復甦,帶動亞洲區經濟快速增長。IMF並上調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測0.8個百分點,料增長5.2%,明年則維持增長預測為4.5%;至於香港今年經濟預測下調0.4個百分點至增長3.5%;明年上調增速0.1個百分點至3.1%。
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Krishna Srinivasan表示,中國是次經濟反彈主要由消費帶動,一反過去由投資帶動的情況,預期出口消費品到中國的國家將會受惠,反而原材料出口至中國的國家受惠較少。他指,中國經濟反彈,消費為重要一環,之前疫情原因,居民儲蓄率高企,未有機會增加消費。如今經濟活動重新啟動,市民消費大幅上升,帶動經濟及周邊國家經濟增長。被問到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芯片和人工智能(AI)技術,他指,對全球而言,沒有人是贏家,大家均是輸家。
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大
IMF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和印度將推動2023年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率達到4.6%,超過2022年的3.8%,亞太地區為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高達70%左右,當中,中國貢獻近35%。
IMF亞太部副主管Thomas Helbling稱,房地產問題將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但看到政府採取支持措施,個別發展商仍面臨困難,某些地區房地產市場仍然疲弱,政府或需推出更多措施,幫助市場重建信心。他又指,中國面對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下降等問題,長遠要關注創新科技及綠色轉型等方面發展。
香港財政強健 有力支持聯匯
香港方面,Thomas Helbling表示,看到香港解除防疫限制,加上受惠內地經濟復甦,料消費相關活動將強勁反彈。至於風險方面,他指,若美國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或對香港金融及內部需求帶來影響。另一方面,香港和內地過去幾年消費需求被壓抑,預期反彈力度比預期要強,香港經濟將直接受益。
他續稱,人才流失問題是香港未來需要關注的,香港始終是國際金融中心,過去因疫情限制出入境而令人才流失,但指政府已採取政策吸引人才重返香港。他強調香港財政情況強健,亦足以支持聯繫匯率。
Krishna Srinivasan表示,當前全球金融環境收緊,通脹高企以及美歐銀行業危機拖累經濟增長,各國政府未能掉以輕心。即使歐美銀行業動盪的溢出效應至今為止仍有限,但全球仍面臨貨幣政策收緊、需求下降和市場波動的風險。他建議除中國及日本外,其他亞太區國家應保持緊縮政策以防通脹問題,又指歐美銀行危機對亞洲金融影響有限。他認為,歐美政府已採取應對措施,市場情緒改善,相關銀行在亞洲投資亦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