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以來,曾經歷過不少風雨。回想2019年修例風波引發的一連串暴力事件,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表示,在香港生活這麼多年,一直以為即使政見不同,大家亦會理性相待,豈料出現打砸搶的場景,感嘆「這不是我熟識的香港」。對此,他認為國民教育仍有不足,未能引起年輕人關注,更深層次的因素,是年輕人對國家認識太少及愛國教育不足所致,故有必要亡羊補牢,及早建立學生的愛國情懷。
對於如何提高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人的愛國情懷。史立德指出,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所言,由於香港有殖民地歷史,加上高度國際化的環境下,年輕人的國家意識不強。因此,在完善選舉制度、《國安法》實施後,特區政府仍要加強國家意識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導年輕人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要敢於發聲。
他又認為,不少人對內地的了解流於片面,但其實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多方面已取得非凡成就,鼓勵年輕學子可多參與到內地的交流團或短期實習,而畢業生亦應抱着開放的心態,嘗試接觸一些與內地市場有關的工作,了解國家的發展、民情、法律、社會制度和市場趨勢,親身感受祖國的繁榮和進步。
同時,廠商會作為辦學團體,屬下兩所中學也不斷推廣國民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愛國及守法意識。去年11月,廠商會在戲院包場邀請屬校學生觀看電影《長津湖》,並邀請了香港青少年軍總會團員出席,讓青少年更了解國家歷史。
宣傳要引人入勝 簡單易明
另史立德指出,現時的文宣普遍內容沉悶及太多文字,說教味太重,建議將來宣傳要更多圖像化,增加趣味性,最重要簡單易明,才能引人入勝,讓大家明白事情真相。他批評,部分外國勢力藉機搞亂香港,壓制國家的發展。
史立德舉例指:「很多年輕人不知道外國也有國安法,外國對非法示威也會鎮壓,更令人擔憂的問題,是一些本應教學生行正道的老師,卻也是非不分,如此又怎可能教好學生。現在只能期望慢慢改善,但可能要花很長時間,且難度很大。」他期望,特區政府盡早從教育入手,培育學生愛國思維,培養下一代愛國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