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滄海桑田/陰霾難散 港股五窮月不樂觀\倪相仁

時間:2022-05-08 04:23:52來源:大公报

  過去一周對市場影響最大的事情來自三個會議,其中兩個是不同議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別針對穩經濟和防疫政策);另一個會議則是美聯儲的議息會議。港股對三次會議的即時反應各有不同,較正面的是政治局穩經濟會議。未來一段時間,中美各自的財金政策仍會起變化,港股料繼續跟着變化走。儘管港股的低估值具有一定防守性,但要脫離走出「五窮月」魔咒不易。

  目前港股估值大致已回到了2018年前的水平,不同的是宏觀環境變得愈來愈複雜和難測。在多項影響市場走勢的主要議題(內地疫情、中美就中概股審計的商談)未明朗前,港股很可能糾結於基本面和估值,但又受制於加息帶來的流動性困境,難有表現。

  4月底的時候,大部分投資者認為聯儲議息之後(無論加0.5厘,還是公布縮表時間圖),市場會有一段時間的喘息期,不會大幅波動。然而,美國股市在周四宣布加息之後,爆發了自疫情以來的最大報復性反彈,緊接着的交易日,道瓊斯指數再度反轉,創下今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美股這次在一天之內出現反轉再反轉的兩極化的反應,有些出乎意料。合理的解釋是,投資者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加認同。通脹、供應鏈失衡、地緣政治風險,每一項都是沉甸甸的。

  未來兩個月,若美國通脹居高不下,聯儲的加息步伐大概率保持「鷹」性,應警惕對港股以及新興市場造成的衝擊。聯儲聲稱6、7月會議每次再加0.5厘,意味着美債收益率仍有上行空間。而市場的另一個擔憂,是聯儲連續加息後,美國經濟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現衰退。

  令人稍感寬慰的是,歷史數據並非我們想像中的悲觀。過去美聯儲六個加息周期中,MSCI亞洲(日本除外)指數的走勢出現了一半上漲,分別是1988年至1989年、2004年至2007年,2015年至2018年,平均升幅達20%。這次不同的是,亞洲多個經濟體都吸取了教訓,像中國、日本均採取了同聯儲逆向的貨幣政策,影響A股、港股走勢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國經濟的表現。

  4月底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下一階段的政策走向定調。除了強調「穩增長」之外,還在消費、房地產、平台經濟、穩外資、穩外貿等市場關注的問題上作出了回應。中國內需市場韌性強,政治局會議政策定調積極,有助於提振市場情緒、穩定市場信心,下一步穩增長政策的落地情況,以及疫情防控進展,是市場能否走出低谷的關鍵。

  現時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的疫情防控形勢有所好轉,上海新增病例回落到5000人以下,北京的新增病例,維持在相對低位。周四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強調要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相信有助於全國一盤棋,齊心抗疫。筆者老調重彈,全國放開是遲早之事,條件是有足夠的疫苗、特效藥保護老人,避免醫療資源不能負荷。

  港股能否走出底部,取決於未來數月多個因素的演變,包括中國疫情控制、中美能否就中概股審計取得進展,以及中國在穩增長政策的進一步舉措。其中,中美就審計問題的商討,下周將在北京展開。如果能取得進展,將掃除一大風險,對中美均有益。根據外資行的研究,在港股上市的中國股票,估值相對低於美國市場,而這些公司受到結構性增長動力的支持。比如與美國互聯網公司相比,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有32%的折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