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鋼琴家左章於包括香港在內的十多個城市演出了「旅行歲月」獨奏會。下圖:左章認為,在疫情下,更多本地音樂家多了線上平台和機會。
對音樂家來說,因持續至今的疫情,要面對演出臨時取消、或只能在沒有觀眾的舞台錄影演出的情況,似乎已成了家常便飯。今年初原定由余隆領銜香港管弦樂團、與鋼琴家左章合作的音樂會,就在演出兩日前無奈取消。那日,大公報記者正趕赴香港文化中心與左章做採訪,就收到了政府宣布因疫情加劇關閉康文署轄下場地等的消息。當港樂工作人員帶記者與左章會面時,她也顧不上寒暄,急切地詢問這一消息。\大公報記者 李亞清
左章近期多在內地巡演,也赴歐美等地演出,除了鋼琴家的身份,她也是媽媽,有個三歲女兒。在港演出的原定曲目,是伯恩斯坦第二交響曲「焦慮的年代」:這是一首有鋼琴獨奏的交響曲,是作曲家由詩人奧登的同名詩作啟發而寫,詩中故事以二戰結束後、四位美國人在酒吧相遇聊天開始。為何想演這首並不常演的曲目?左章告訴記者,選擇此曲的是她的老朋友余隆。自己受邀時為去年十月,這意味她要在短時間內學習、並掌握這首對她來說的新曲目。經紀人幫她找到了樂譜,她馬上投入練習,做足準備,惟遺憾這次未能演。
五歲時隨家人移居德國的左章,自那時學琴,七歲回內地後,她跟隨但昭義學琴,當時班上的同學,還有現如今已成為鋼琴家的陳薩、張昊辰等。後來留學期間,她亦師從多位名師。她於二○一二年在知名鋼琴家萊奧‧費雷雪的門下深造,不過,關於這段回憶,她不願多談,「我跟他學了兩年多,他會告訴我他是怎麼演繹那些曲目的。」
音樂路上,曾經歷挫折嗎?她笑言,「我從小就生活得很幸福,我媽也從來沒有逼過我練琴。我也相信學音樂要『喜愛』多過『紀律』。」片刻後又說,「非要說點什麼的話,那就是我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碩士畢業之後,沒有工作的時候吧。」
二○○六年,十八歲的她赴美,先後就讀於伊斯曼音樂學院、茱莉亞音樂學院。二○一二年畢業後,沒簽經紀公司、也沒有音樂會,她有些茫然,「突然不知道人生該去哪裏了。」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半年,「那時我報名所有可以考的經紀公司、報名所有的比賽,運氣非常好,通過參加比賽,大家看到我了。其中一個比賽(二○一三年伊莉莎白女王大賽)雖未進決賽,但評委太喜歡我了,把我推薦到了BBC的New Generation Artists Scheme,自那之後我出道了。」在那個藝術家計劃中,她也遇到了投緣的小提琴家Esther Yoo及大提琴家Narek Hakhnazaryan,三人組成Z.E.N.三重奏。因此,除了以獨奏者的身份亮相世界各地音樂廳,她也不時以Z.E.N.三重奏成員演出室內樂。
把自己做好 足夠自信
左章認為,疫情下,更多本地音樂家多了線上平台和機會,而自己也是其中一位受益者。去年,她於包括香港在內的十多個城市,演出了逾二十場演繹李斯特《旅行歲月》選段等曲目的「旅行歲月」鋼琴獨奏會(由她演繹同套曲目的獨奏專輯亦將發行),今年又將攜另一套曲目巡演。關於觀眾,她說,「我盡量不去想觀眾怎麼看,我把自己做好,隨你喜歡我、不喜歡我,我都這麼彈。需要討好的人太多了,就乾脆不要討好了。」
在一次訪問中,她說,「我要找到我自己,最好的演奏已經存在了,別人為什麼還要來聽我彈?我彈的意義是什麼?」記者問她,如今如何理解這個意義?她笑答,「現在還有人願意聽我彈音樂會,說明做得挺好的。我不願意聽錄音、『抄作業』,我有足夠的自信從樂譜中做我自己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