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全球經濟出現復甦,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見圖)指中國的清零政策成果顯著,但代價也會越來越高昂。因為中國的清零政策抑制了內需,但卻滿足了外需,經濟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出現逆轉,預計經濟增速已經在三季度顯著下行,由於市場預測可能仍然滯後,故此預期四季度GDP同比增長3%,未來兩年的增長在4.5%至5%,而明年的增長目標則十分困難制定。
陸挺又指出,全球史無前例的貨幣及財政刺激政策,為發達國家帶來超預期的消費需求;而疫情及高福利導致勞動力短缺,令全球供應鏈出現危機。因此,美國三大港口集裝箱船等候時間大增,中國沿海港口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也大幅上升。整體來說,QE(量化寬鬆政策)、消費結構變化及供應鏈危機驅使通脹增加,以及原材料價格上升。另外,天氣的變化和激進的能源政策令能源出現短缺及價格持續上升,故此市場已預期美聯儲加息時間可能會被不斷提前。
貧富差距擴大 全球化倒退
疫情對全球經濟帶來了正面影響,如加快數字化、線上服務業發展,出現更多網絡商業模式,及促進生物科技的發展。但負面影響更多,多國政府出現高額債務,加上大量政府與社會資源投入抗疫,造成其他資源不足;而疫情令教育受損,以及QE和低利率也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這情況都屬於「畸形復甦」,由於政府干預經濟社會程度加深,發達國家將進一步走向福利社會,社會內部矛盾加劇,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化加劇,全球化可能會在某程度出現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