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司馬遷曾任太史令,故稱太史公
首先有請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和《史記》我們大概都知道,也在中學課本中讀到不少《史記》選段,但太史公有多了不起可能每個人看法不同,起碼筆者認為他是中國古代最了不起的人之一。司馬遷「十歲則誦古文」,20歲的一次大旅行差不多走遍了當時的中國,《史記》中說「余嘗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可以說,20歲出頭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38歲時,父親司馬談去世,他子承父業,成為西漢王朝的太史令,有機會飽覽西漢國家圖書館裏的歷代典籍。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42歲,這一年,他開始《史記》的寫作。中國從東周開始,各諸侯國就設有史官編寫本國編年史的傳統,多數諸侯國稱這些史書為《春秋》,也有用別的稱呼的,現在我們看到的《春秋》是魯國的《春秋》,係孔子編修過的,記錄了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到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
這部幸存的《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但是這部記錄了200多年歷史的書,僅用了1.7萬字,實在是太簡略了。
我們都知道,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採納李斯的主意,頒布「焚書令」,除了秦的歷史、醫藥、卜筮、農法等實用書籍,諸子和其他史書一律銷毀。造成一大批先秦典籍消失於歷史中。這其實不是致命的,秦宮裏保存的書籍容量還是巨大的。但是意圖二世三世千萬世的秦帝國,在秦始皇去世後迅速瓦解,等項羽攻入咸陽,一把火把秦宮燒個精光,那些僥幸躲過秦始皇的「焚書」,卻沒有躲過項羽這一把火。中國先秦的典籍在這兩次「焚書」中幾乎消失殆盡。
劉邦草創的西漢,一時間找不到更好的歷史參考,只好繼續沿用秦制,好在到了文帝、景帝,推崇黃老之學,老百姓終於得以休息,生產。到了漢武帝登基,漢帝國迎來全盛時期,不僅國庫充盈,歷史、文化、書籍等方面也找補回來了,這就為司馬遷寫《史記》打下了基礎。但是司馬 寫《史記》可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差點掉了腦袋。在「李陵之禍」中,司馬遷被處以殘酷的腐刑,但強大的信念讓司馬遷非完成《史記》不可。
司馬遷和《史記》的了不起之處太多,我們唯有穿越歷史長河,用更多的插件和驅動程序,盡可能多地啟動司馬遷開發的這套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