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醫者之言\中醫冬季養生重藏陽

時間:2019-12-15 04:23:11來源:大公報

  圖:在日光下進行活動致微微出汗,有助體內陽氣運作

  近年流感來勢洶洶,特區政府呼籲市民接種流感疫苗宣傳鋪天蓋地。中醫方面,有感越來越多人注重養生,養生又稱攝生,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個自然規律,養生自當順應「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天養收、冬天養藏」這個原則,因此,從季節特點而言,冬季特別講究生活起居的調攝和人體陽氣的顧護,所謂「冬天陽氣藏得好,來年陽氣生長起來才更好」。\註冊中醫藍永豪博士

  要防範冬季流感,除了養生及湯水食療外,作為傳統中醫特色療法的天灸療法,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和預防疾病在冬天發作的次數及程度,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進補「有的放矢」

  養生方面,一是生活起居不宜擾動陽氣。冬三月,從立冬至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冬季陽氣潛藏,天寒地凍,萬物蟄伏,人們宜早睡晚起,且要保持身體的暖和,保暖免陽氣外泄,充足的睡眠使陽氣潛藏飽滿,減少消耗之餘,也減少受寒而誘發其他疾病。另外,需將波動的情緒「藏匿」起來,盡量保持平靜安穩,避免起伏過大。

  二是假如在冬季長時間不活動的話,特別容易手冰腳凍,越覺渾身寒冷。因此,若能在日光下進行適量而合宜的運動,即使是進行輕鬆的如散步、耍太極拳或是郊遊曬太陽等,使身體暖和而微微出汗,均有助體內陽氣有效運作,從而減少寒凝氣血不暢的情況。

  三是合理進補有助潤澤肌膚,但不少人認為冬天必須進補,然而進補也需先辨清臟腑之間的虛實。所謂「虛則補之」,意思是當臟腑不足才需要進補。臨床上,虛癥可以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血兩虛、陰陽兩虛,或是肝、心、脾、肺、腎虛,或多臟俱虛,所以進補也講求分清補陰、補陽、補氣、補血,不可盲目進補。例如,若有勞損而出現虛象,根據「勞者溫之,損者益之」的原則,可酌情選食具有溫補作用的湯水食療。相反,倘若平時較為豐富厚膩,熱量及營養攝取過剩,且無中醫認為的虛損不足;或是脾胃消化較差的人,卻強行服食滋膩難消化的補品,如此貿然進補,均可能適得其反,引起不適。故此,進補之前,宜先向註冊中醫諮詢,了解是哪方面出現不足,才能「有的放矢」。

  天灸防病治病

  進補時,注意分量妥當,服法得宜,尤其是脾胃虛弱者,平時宜定時飲食,少食多餐,每餐只吃七分飽,避免寒涼冰冷飲食,減少思慮,注意保暖,並多做運動。自踏入秋季,外界逐漸變得寒冷乾燥,及至低溫低濕度的冬季最易使皮膚乾燥爆坼,因此,保持肌膚潤澤變得尤其重要。冬季飲食養生,以「溫、熱、熟、軟」為原則,陽氣受損或素來陽氣不足的人,可適量進食具溫補屬性的肉類如雞肉,蔬果則可選食韮菜、龍眼等;並選食色黑的補腎食物如黑芝麻、黑豆和核桃。冬天若皮膚乾燥引起爆坼、脫皮,先要避免長期身處日光下或過度乾燥的環境,減少風吹日曬對皮膚帶來的傷害。

  而上文述及的三九天灸助陽防病強身,皆中醫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的說法,意思是冬天陽氣潛藏不足,基礎打得不穩固,來年春天體內陽氣需要滋長生發時,便顯得艱難匱乏而容易出現疾病。而天灸療法是穴位刺激療法之一,主要是在夏季最炎熱的三伏天(每年七月中開始)以及冬季最寒冷的三九天(冬至開始),使用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寒除濕、通痹止痛的中藥,研成粉末,用蜜糖和薑汁調成糊狀,敷貼於特定的穴位上,通過藥物的刺激和吸收作用,藉經絡的傳導,以疏通經脈,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功能及調整陰陽平衡,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具體說明:「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