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精神啟示錄/抑鬱指數創新高 動盪中怎抗「疫」/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 陳仲謀醫生

時間:2019-11-17 04:23:10來源:大公報

  圖:親親大自然有益身心

  香港五個月以來的社會動盪,表面來看,在經濟和交通上,引起市民最大不便;事實上,港人最受困擾的是深層次的精神損耗,這是潛伏性和長期的危機。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今年七月初,曾發表一項調查報告,針對本地市民的精神健康,指出「抑鬱指數」上升到9.1%,自殺風險高達4.6%,打破該院在二○○九年開始展開的研究紀錄。當時,負責這個研究的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聲稱,抑鬱症已經成為本地的一種「疫症」。研究人員所搜集得到的數據,應該是現在「修例風波」醞釀、萌芽和初期的階段。相信將來的「抑鬱指數」,一定會再創新高。

  內外交困 CMD患者增

  在這個社會的大環境中,每一個階層的香港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影響。一般市民的起居生活,特別是公共交通方面,最受到不必要的妨礙,擔心遲到。社會亂事,本來有緩和的趨勢,不過最近又變得激烈,暫時看不到有解決的曙光。大部分市民對香港的前途,或多或少有些擔憂,而且要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現在市面的暴力衝突,源於社群的撕裂,對政治訴求,有南轅北轍的取向。很多機構都因為工作人員而分裂,成對立的兩派,以致人際關係受到傷害。這種損傷,更蔓延到不少家庭。家庭成員因為政治分歧,反目成仇。朋輩透過社交媒體,在群組公開發表自己的政見,因取態相左,導致情緒激昂,激烈辯論,演變成不瞅不睬,甚至互相攻擊,勢不兩立。

  另外,由於全球經濟存隱憂,加上多月來的社會暴力行為的雙重打擊,政府和財經人士根據最新的經濟數據,一致認為香港已經步入「技術性衰退」。零售、旅遊和航空業,首先受遊客來港人數急劇下降的打擊,有部分從業員,被迫放假和失業。失業的恐懼氣氛,開始瀰漫獅子山的上空。隨之而來,飲食業的倒閉潮來勢洶洶,有人預測經濟下行的連鎖反應,會在明年農曆年後波及每個行業,嚴重威脅民生。

  就筆者的臨床體驗,不止抑鬱症成為「疫症」,其他「普通精神病」(CMD,Common Mental Disorders),例如:焦慮、強迫和各類身心症,都有上升的跡象。政府於二○一一年公布,香港人患CMD的比率是13.3%。這個數字逐年漸漸增長,但多數會在將來飆升。有些病人突然感到頭暈眼花、胃部灼熱或腸道不適,可能是身心症,這是焦慮和抑鬱的先兆。近來,有相當多痊愈了兩三年,甚至超過十年的病人紛紛回來覆診。他們大都是因為近來社會大環境的轉變,受到負面刺激,引起焦慮和失眠等徵狀,害怕舊病復發而重新求診。

  情緒有異 積極尋出路

  社會大環境的惡劣形勢,使市民的精神受壓,形成不良情緒,間接造成百病叢生,例如:抑鬱症病人得不到適時醫治,或醫治不得其法,大約七分之一的患者,有自殺的風險。筆者希望政府盡快平息動亂,恢復香港的社會秩序,穩定民心。如果平亂需時,廣大市民就要自求多福,保持身心健康,其中方法很多,可謂各適其適:

  (1)如果覺得在任何電子媒介中,觀看衝突場面,產生負面情緒,受其纏繞,久久不去,甚或有失眠和回閃(Flash back)的現象,就應決心迴避。

  (2)避免貪熱鬧,趁高興,嘗試到衝突現場,了解情況,要緊記「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3)盡量恢復或加強自己在文娛和康體中的固有興趣,將注意力集中於有益身心的活動。

  (4)選擇性地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聚會,促進友誼,避談社會時事。

  (5)因為香港各大商場和不少通衢大道,在假日中都可能會有暴力發生,市民可以選擇外游散心,到野外郊遊或到離島慢活,接近大自然,以平衡身心。

  上述各項提議,不是教人自私自利。每一個人對外來的刺激,心理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有些人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但另外一些人則會聽到「風聲鶴唳」,便認為是「草木皆兵」。其實我們參與各種活動,除了考慮當中的意義外,還要衡量本身的力量。《孟子》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無參考價值。

  各位若覺得自己面對目前的社會氛圍,受到負面情緒困擾,出現抑鬱和焦慮的徵狀,就要坐下來自我省察,及早尋找出路和解決的方法。

  首先,大家可以用各種方法,放鬆繃緊的心情,例如:太極、瑜伽、靜觀和催眠等。但是,掌握這些放鬆工夫,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在緩不濟急下,市民不妨尋求專業治療。精神科醫生利用藥物,臨床心理學家運用輔導,都會紓緩大部分病人緊張的情緒。

  因情緒問題衍生成為各種的「普通精神病」,病人將承受頗長的痛苦,病向淺中醫是至理名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