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聯繫和經貿等活動頻繁
中央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迅即引起各界的關注,但關鍵是如何吸引港商及香港年輕人到大灣區之內地城市發展。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吳宏斌提出,應考慮從國民待遇、稅務及專業人才方面入手,協助港人打破在內地的障礙,才能讓各人盡展所長。
他坦言,雖然香港與內地血脈相連,兩地的聯繫和經貿等活動頻繁,但是港人在內地仍未獲「國民待遇」,以致在升學、就業、經商、創業和定居等方面遇到不少挑戰。例如港人到一些內地醫院求醫,要繳付較高昂的收費。因此,特區政府參與大灣區發展時,應推動政策突破,並向內地有關部門反映意見,爭取更多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破除港人在內地的發展障礙,以便港人把握國家發展的機遇,發揮所長。
另一點值得留意的是,大灣區在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優化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端勞動力和專業人才參與,可惜本港與內地在部分專業領域,未有直接的專業資格相互認證,即使考取了內地專業資格亦未必能完全執業。各地政府亦應積極推動區內建立專業資格和教育資歷的相互認可機制,為人才在區內就業和自由流動創造更好的條件。
稅務方面,兩地政府應盡快展開溝通,商議解決港人每年在內地逗留達183天所涉及的個人所得稅等稅務問題;爭取讓港人在內地工作的收入所得於內地徵稅,而非內地的收入所得則按香港特區稅收法規繳付稅項。
他期望,特區政府盡早將檢討《稅務條例》第39E條、第16EC條等提上議事日程,並以新思維和全局的視野,優化跨境業務的相關稅法和實務準則,為業界在內地以及「一帶一路」的擴展業務提供財稅誘因和政策支援,促進「珠三角」港資企業的轉型升級步伐,有利香港企業把握目前「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