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金庸館內江湖事,不妨到此感受一下
金庸去世當晚,武俠小說家溫瑞安手書悼詞,「天下無雙,不朽若夢,金庸笑傲,武俠巔峰」,兩年前他曾一語道出,自《鹿鼎記》之後,「俠就無以為繼了」。有人說,金庸的離世代表着整個武俠江湖的一去不復返,其實武俠江湖早已遠去。\小惠
千古文人俠客夢,對新武俠小說來講,武俠二字,俠雖在後,重要性卻是排第一。金庸說:「武俠小說的精神在於俠,俠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主持正義的精神。」梁羽生也認為:「寧可無武,不可無俠」。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在武俠小說的世界裏,武是工具,是方式,是途徑,而俠才是內核,是文人墨客們的願望。
俠義形式緊扣年代
回到武俠小說的濫觴,一九二三年,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愷然)和趙煥亭分別發表《江湖奇俠傳》和《奇俠精忠傳》,武俠小說就此誕生,一時間,二人被稱為「南向北趙」。之後武俠小說大行其道,出現北派五大家,包括王度廬、宮白羽、鄭證因、朱貞木和還珠樓主,其中又以宮白羽和還珠樓主影響尤深。
宮白羽重寫實,在其小說《偷拳》中,少年楊露禪尋師學藝,立志成俠,歷經坎坷,不惜毀容裝啞混入太極陳門下當奴僕,忍受磨難,最終感動門戶森嚴、藝不外傳的太極陳,被他收入門下,成為太極拳的一代宗師。沒有離奇的情節,沒有驚人的神功。武便是技擊之術,實實在在;人則是平凡的武師鏢師,他們斤斤計較,老謀深算,充滿人性的弱點。
還珠樓主則以其文采斐然異想天開着名。其所寫武功和法寶不盡可數,九天玄經、太陰真經、越女經、屠龍刀、九子陰雷、轉輪大法、吸星神簪等等,都來自其小說《蜀山劍俠傳》,書中劍仙是絕對主角,無所不能,這些天馬行空的武功術法,亦大受歡迎。
在其影響下的新武俠,武是異想天開的想像力的比拼,而俠則成為小說精神的落點。武俠小說往往虛構部分的歷史,借古喻今,圍繞着「俠」與「情」的主題,在江湖這個法外之地,用各種神功絕學,縱情瀟灑,快意恩仇,俠行天下。
武俠小說之所以強調俠義,是根植於作品誕生的年代。不管是戰亂的民國,還是英政府放任不管的政策下的香港,法律失落,所以一個武功高強的大俠,行俠仗義、濟人困厄、替天行道。一九七○年代前的香港,新武俠最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的年代,香港在英政府放任下,幫派林立,黑道盛行。懲惡揚善是亂世的律法,俠客是江湖的判官。如張無忌光明頂獨鬥六大門派,蕭峰段譽虛竹兄弟大戰少室山,郭靖襄陽城外一夫當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反類型化誕生緣由
但當一個類型發展之極,反類型化往往就會誕生,如美國的超級英雄,迪士尼的公主系列,武俠小說亦不能免。金庸在《鹿鼎記》中,創作了韋小寶這位被許多評論家稱為失卻武俠精神的主人公。這個功夫三腳貓、性格雞賊、貪生怕死、好色風流的韋小寶,在江湖與廟宇間如魚得水,傳統大俠淪為荒誕無趣的配角,自此開始了武俠小說主角從英雄模範向平民、小人物的轉變。而後一九七二年金庸封筆,八四年梁羽生「封刀」,八五年古龍逝世;英政府開始投入建設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再後來香港回歸祖國,曾經的幫派、混亂都已離去,江湖便不再是大俠的江湖了。上周剛剛逝世的台灣新派武俠小說作家蕭逸,在九○年代以後逐漸停筆,溫瑞安雖然近年又開始連載武俠小說,但頹勢明顯,質量乏善可陳,亦無新意,曾經的俠士隨着令狐大俠一同歸隱到竹林深處,此後幾十年難以為繼。
一九九九年,台灣作家張大春出版《城邦暴力團》,可視作對《鹿鼎記》的一種延續。張大春在題獻中說:「這是一個關於隱遁、逃亡、藏匿、流離的故事。」小說中的人物能力愈大,藏匿愈深,對習武之人逞英豪鬥義氣的「俠道」極盡嘲諷。江湖與廟堂彼此糾葛,功夫蓋世的俠客最終逃不過權術的轄制,在傳統江湖與現實世界之間,張大春給我們的答案是江湖捲入現實,就要遵循現實的規則。而後內地作家張北海創作的民國武俠小說《俠隱》,討論的亦是俠義武林與世間江湖、凡人世界共存的問題。書中人物感嘆,時代變了,再多的理由要殺人,也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主角李天然在報仇之後,面對時代的革命大潮,他隱姓埋名斂於市井,可算是對武俠世界的一種哀挽與追思。
回歸寫實開拓新天
徐浩峰是金庸之後的武俠小說家中難得自成體系的一位。他的小說被稱為「硬派武俠」,拋棄了傳統武俠重文輕武的觀念,寫的是真正的腳踏實地的武行練家子,而不是飛簷走壁神功蓋世的大俠。
梁羽生與徐浩峰都曾以一九五四年太極派掌門人與白鶴派掌門人在澳門比武事件為原型創作。
梁羽生在《龍虎鬥京華》中將這一場比武洋洋灑灑一千多字,二人你來我往見招拆招三十多個回合。而徐浩峰那頭卻是寥寥幾字邊敘述完:「比賽開始,七爺先出手……彭亦霆先生一拳,將對手打出了鼻血。兩人你來我往,打得好不熱鬧,直至裁判強行將兩人分開……比武……結束了」又借主角何安之口解釋拳理:太極拳是兩人功夫只差一點,比武時確實天壤地別。太極拳比武都是一拳致命,不可能糾纏。風格可見一斑。
「真正的高手過招是一招制敵的,有時候那些招式其實並不好看」,徐浩峰認為自己是溯回武俠小說之初,承宮白羽一脈的風格,講究武術的實戰性,用真實的歷史背景,表現人性的複雜,俠不再凌駕於武之上,二者互為表裏,通過刻畫武林規矩、武術修習和武學精神,展現武師們的生態、精神面貌、情感脈絡,由點及面構成一幅武林眾生相,開創武俠小說的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