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古樸與現代的融合

時間:2018-10-12 03:16:19來源:大公報

  圖:建築塗成五顏六色,這是大芬村現代化的一面/ 大公報記者石華攝

  大芬村為客家人的聚集地,隨着油畫在此落地生根,淳樸的客家人與西方油畫從此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村裏的一些客家圍屋被加以修繕、改造,從而成為獨具特色的藝術品商店,古樸與前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陽山」乃其中翹楚,是遠近聞名的客家民居。創始人陳求之別具匠心地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融合在其空間藝術創作之中,使得藝術中心糅合了徽派、客家、京派、蘇州園林及現代設計等諸多元素。

  穿過星羅棋布的畫廊街道,眼前出現了兩棟低矮而又古老的平房,它們是並肩而立的鄔氏宗祠與洪氏宗祠,與周邊的畫樓相比顯得十分別致。祠堂在廣東並不少見,它作為家族標誌在南粵大地遍地開花。但是,兩家祠堂並排一起還是少見。

  「傳統意義上祠堂必須獨立,當時這樣的設計思路也算是邁出了重要的一大步,甚至是與當時的風俗作對。但是事實證明,先人這樣的思路卻給後人帶來了和諧與團結。」大芬油畫村管理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這兩座祠堂在大芬村地位很高,它們所體現出的團結、和諧,已經成為了大芬人的精神象徵。現在凡是逢到婚喪嫁娶、重要節日,村民都會來到這裏擺酒。

  中華第一硯重55噸

  另外,長12.8米,寬3米,重55噸,這塊內地最大的硯台位於大芬美術館廣場門前,上面的雕刻為《清明上河圖》,係用一塊完整的硯台雕琢而成,被稱為「中華第一硯」。據了解,這塊巨硯是河北易水縣在第二屆文博會前贈送給大芬油畫村。

  巨硯做工精細,畫面生動緊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據工作人員介紹,這個來自河北的「易水古硯」取料太行山區西峪山的水成岩,是製硯的最佳石料。而這個巨硯是將100多噸重的完整石頭,通過藝術家的設計和40多位工人挖鑿和雕刻而成,雕鑿過後的石頭只剩下55噸重。

  易縣的製硯工人們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刻技法,依據石料的形體及紋飾,用平雕、浮雕、陽雕、陰刻等各種技法,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花紋,將《清明上河圖》與硯台合為一體,構思精巧,刀法精細,是罕見的藝術珍寶。

  據知情人士透露,該硯耗時兩年,花費了幾百萬元製造而成。「巨硯的製作中,光是藝術家的設計費用,以及兩年中幾十位工人的人工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那塊尚好的巨石就更是珍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