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名硯名人 故事吸引

時間:2018-08-01 03:16:21來源:

  圖:蘇軾東井硯,之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人寶重硯台,首推其實用價值,蘇軾曾說:「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若有良石,再輔以雕琢,使兩相得宜,自為佳硯。倘又經名士之手,攜歲月之霜,證過往之實,可謂硯中耆宿,引人入勝,頗值一觀。

  唐太宗澄泥硯,仿王羲之款式

  此硯為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使用的一方硯台。呈「風」字形,兩邊直緣向下微外撇,四邊起框以受墨,上端稍凹以貯墨。背面出三足,中間陰刻行書「唐天策府製」,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天策」本為星宿名。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唐太祖李淵因秦王立下不世之功,古今名號不足以稱,特封其為「天策上將軍」秦王,並准其開建府署,就是「天策府」。至武德九年(六二六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迫父親立其為皇太子,天策府的名號也不用了。此硯是他在天策府時代的用品,為天策府設坊自製或具樣委託外間定製,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李世民從小就是王羲之的「粉絲」,寫字學王書,研墨的硯台也要模仿王羲之的。《硯譜》記載王羲之曾使用赤色「風」字硯一枚,考文獻記載,「風」字式硯台,傳自古遠之時,瘦削似斧,易於攜取,其材質取於艮(八卦之一,山),象形取於巽(「八卦之一,風),樸素端正,頗有古韻,為書聖王羲之所喜。唐太宗論書又最喜王羲之,親為《晉書.王羲之傳》,天策府當時人才濟濟,十八學士各擅專長,喜書擅書以書傳名者,更有虞世南之類的大書法家。治硯以傳,其形制銘文必經推敲,以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推崇,仿製王羲之風字硯也在情理之中。而風字式至清乾隆年間,《西清硯譜》載其式已罕見。

  澄泥是硯台材質,澄泥硯的製作始於晉唐時期,興盛於宋朝,隸屬陶硯,在唐宋間被評為硯台第一。唐代澄泥多取自河南虢州的黃河泥和山西絳州汾州泥,其中又以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為上。其製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原料,上乘細泥往往置雙層絹袋於河中,待其因水勢自然沉澱後,取出,放置一年以上去其燥性,後摻進黃丹團,像揉麵團一樣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形,用物擊打,使其堅韌,再以竹刀雕琢成硯的形狀,待其微微陰乾後,繼續用利刀雕刻修整,日曬後,上窰燒製,最後以黑臘和米醋相參蒸多次。工序繁瑣,最終得硯堅如鐵石,溫潤如玉,唐宋皆為貢品。澄泥硯以「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檀香紫、為上乘顏色,尤以朱砂紅、鱔魚黃最為名貴。」

  此硯形體巨大,其色紫中泛黃,質地細膩,堅硬如石。乾隆時期編訂的《欽定西清硯譜》中,還收錄有兩款唐代精品澄泥硯,分別是唐澄泥六螭石渠硯和唐八棱澄泥硯,其中唐澄泥六螭石渠硯實物現存放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二硯可窺唐代澄泥硯之一斑。

  蘇軾藏五硯台,喜作硯銘

  蘇軾(一○三七至一一○一年)曾說「平生字畫為業,硯為田」,他對硯的喜愛溢滿整部文集,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中器物撰銘高手,先後撰器物銘八十二首。據統計蘇軾撰硯銘二十八首,其中為好友命名人名硯十八方、以石品命名硯十方;書跋硯十七方,其中人名硯十方、石品硯七方。

  蘇軾文集中有一則記錄唐代許敬宗硯台的文字,頗能看出蘇軾對硯台的態度。時人杜叔元(字君懿,北宋開封人。與梅堯臣同時,善書,學李建中法。)藏有一方古硯,工與石俱美,相傳是唐代許敬宗所用硯台,初時,蘇軾不信。後有一杭州人在浙江江中網得一銅匣,與古硯相宜,有容硯兩足處,分毫不差,匣上有「鑄成許敬宗」字,始信。杜叔元生前曾對子嗣說,百年後,以這方唐硯為潤筆求題墓誌。去世後,其子攜此硯求誌於蘇軾,為蘇軾所辭。後又拿此硯求誌於蘇軾好友孫覺(字莘老,江蘇高郵人,北宋文學家、詞人、進士。蘇軾、王安石、蘇頌、曾鞏之好友;黃庭堅之岳父;秦觀、陸佃之老師)得文。孫覺示蘇軾硯台,並言如許敬宗還在,正適合把他剁了餵狗,留他的硯台何用,欲毀之。蘇軾惜此硯之不幸,被許敬宗所辱沒,以致幾百年都未能磨滅污垢,非硯台之罪。於是從孫覺處求得,為它清洗罪名,棄銅匣不蓄。以此故事,可觀蘇軾之德,並對硯之喜愛。

  蘇軾與硯結緣,據其《天石硯銘》記載,始於十二歲。他跟群伴在宅前空地嬉戲,鑿地得一塊異石,淺綠色,像魚肚一樣溫潤,通體有銀星樣紋,扣之有金石聲,試以為硯,發墨良好。其父蘇洵幫他命名為天硯,認為是「文字之祥」。果然蘇軾此後一生,仕途蹭蹬,多以硯墨紙筆為適。

  《西清硯譜》載蘇軾硯台五方,分別是:石渠硯、東井硯、從星硯、龍珠硯、結繩硯。由宋至清,近六百年間,蘇軾硯台被寶重之態可見。

  「從星硯」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為太史式,棕黑端石,硯池呈一字,池正下方有一眼柱,暈黃似明月,柱周淺浮雕流雲環繞,墨堂尾端無欄,兩側壁高。硯背呈抄手樣,斜下,斜面高下錯落六十餘眼柱,彷彿眾星在天,與硯面明月呼應,匠心別具。右側壁有陰刻行書銘:「月之從星,時則風雨。汪洋翰墨,將此是似。黑雲浮空,漫不見天。風起雲移,星月凜然。」署蘇軾並鈐印。硯首側壁陰刻隸書清高宗御製銘文:「天池一月印,空宇眾星攢;爝火寧和比,陶泓永得完。依然北朝宋,真出老坑端;清伴文房暇,攡辭愜染翰。」並鈐印。

  「月之從星,時則風雨。」出自《尚書》,翰墨類此,蘇軾為文,出入儒莊,參以佛道,說理最透,天縱英才又加之獨特的人生際遇,成就了一代文豪,蘇軾曾言「我生無田食破硯」,道出了他對硯台及文字深深的眷戀。

  此外,蘇軾還親自參與選石,製硯,銘硯,如其石渠硯、東井硯、龍珠硯,皆匠心獨運,構思奇巧、清麗秀雅。

  蘇軾東井硯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東井」為星宿名,亦稱井宿。硯呈鳳池式,橢圓形,色紫中泛赤,是宋坑水岩石,受墨處凸起活眼一,池首鐫楷書「東井」二字,周圍有陰刻星雲環繞,硯周斑駁,古意穆然。硯背上方,刻行書「軾」字,右側凸起一活眼,其左有「墨林生」三字方印,下為鳳足二。下方側壁刻乾隆楷書題銘一首:「井者,清也、可用汲,慎王明也。井者,養也,老安少懷,聖言仰也,如子瞻者,雖不能行其志於時,東井銘硯,足睾思也,吾恐明於古而昧於今,將為人所嗤也。」款題:「乾隆戊戌御銘」,鈐印二:「古香」、「大璞」。

  墨林生,是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的名號,其藏書樓「天籟閣」,曾盛極一時,此硯即藏於此。該硯入藏後,項元汴曾摹仿此硯製作東井硯,《西清硯譜》收有一方明項元汴東井硯,端石為之,形制相仿,規格比蘇軾東井硯略小,受墨處亦有一活眼,被譽為「小品中之精者」。

  入清後,蘇軾東井硯被程晉芳(一七一八至一七八四)父子疊相收藏。乾隆帝在一七六二年南巡時,程晉芳獻賦,作《江漢朝宗賦》四章,召試第一,賜中書舍人。一七六八年乾隆命內廷侍臣于敏中、梁國治等人甄別優劣,作成圖譜,厘為二十四卷,成《西清硯譜》。東井硯當在這段時間被進獻於乾隆帝,藏於內府,直至一九四九年運至台灣。

  此外,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方「百一硯」,北宋年間端石所製,因硯底有一百零一顆天然形成的石眼而得名,許多著作把它歸名蘇軾,其實非然。此硯色正紫,據考證石係北宋年間端溪老坑所出,石眼為端硯最名貴的天然紋飾鴝鵒眼。製硯之匠人,初亦不知此硯料背後有如此眾多的石眼,在製作過程中,據逐漸顯露之石眼,因才布局,使石眼高低錯落、疏密相間、異彩紛呈。硯呈長方抄手形,上俯下昂,硯面隆起而中間微凹,間有翠色斑點隱然其間,墨池深廣。右上方鐫刻篆書「陸氏家藏」四字,不着名款,無從考證。右側鐫清乾隆楷書七律詩一首,詩後鈐「古香」、「太朴」兩印。此硯曾藏於乾隆內府,很得皇帝珍愛,將其置於圓明園中,權做潤筆之用。《西清硯譜》亦載有此硯,未言與蘇軾相關。

  清亡後,這方古硯流落民間。輾轉至一九三一年,蘇軾第三十一世侄孫蘇宗仁於琉璃廠古玩店發現此硯。其時右側乾隆御詩已被磨滅,顯得略薄於左側,後多方查閱古籍,證此硯確為清內府所藏百一硯。遂不惜重金收藏,並將書齋名更為百一硯齋。一九六六年,蘇氏收藏,被悉數抄走,此硯為康生所據,並於硯上雕刻其名。一九八三年,蘇宗仁上書黨報,期望國家協助查找抄沒家藏及此硯,終於一九八四年,重返蘇宅。蘇宗仁得償夙願,於去世前囑子孫將其捐獻國家。此硯與蘇軾後人之淵源,被輾轉誤認於蘇軾名下,亦足見蘇軾之影響。

  康熙暖硯,見證御門聽政

  暖硯,是為防止墨水凍結,在硯石下方加了炭火裝置的一種特製硯台。最早可上溯到唐代,明高濂《燕閒清賞箋》載唐明皇七寶硯爐一枚。一九八二年甘肅靈台縣百里鎮曾出土一枚北宋暖硯。

  清代皇帝一年四季在乾清門「御門聽政」,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幾乎天天舉行。天剛黎明,皇帝便駕臨乾清門下辦公,六部九卿則侍立門前丹陛下,先由吏部尚書奏事,其餘各部逐日輪流為第二名奏事單位,皇帝當場作出指示。數九寒天,北京滴水成冰,皇帝御案上的硯台很容易結冰,於是就採用「暖硯」。故宮這方松花江石夔紋暖硯,就是當年康熙帝御門聽政使用的。硯面平滑,上方雕荷葉形墨池,荷葉右側有一圓孔通硯堂以作貯水之用。硯台四側作夔紋,兩兩相對,硯底出四獸面紋方足。硯下置銅胎掐絲琺瑯碳匣,匣體上部環嵌鏤空夔紋,下部四面為藍底琺瑯釉飾雙龍捧壽紋,亦兩相對應,一為藍龍金桃,一為金龍紅桃。匣底有篆文「康熙年製」印款。硯體雕刻精緻,碳盒華麗端莊。

  松花江石,據《西清硯譜》記載出自混同江邊砥石山,石呈綠色,光潤細膩,明以前未有取材作硯台者,因其為清朝發祥地,康熙帝取此石做硯,以供皇家專用,他人不得開採。

  雍正皇帝以勤政著名,暖硯不可或缺,而且直接參與指點暖硯形制。據造辦處檔案記載,從雍正元年至十三年(一七二三至一七三五年)均有暖硯製作的記載。雍正十年(一七三二年)有上諭提到:「看前做過的暖硯,其形俱高,因火在底下,不得不如此做高。何必將火做在硯底?硯旁另做一爐,爐下安足,上安銅絲罩,使火氣透入硯底。硯既然可熱,爐亦可以燒香。」

  乾隆皇帝不僅參與硯的設計,還喜歡鑒古收藏,其藏硯甚多,其中大部分鐫刻有御題硯銘。乾隆皇帝御製硯詩、硯文作品多達三百首,或引經據典,或詳加考證,並命造辦處將詩文鐫刻於硯上,其中精選二百四十件著錄於《欽定西清硯譜》。如今此書所著錄硯仍有大量傳世,珍藏於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等。台北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方以熱水供暖的壁水暖硯,硯底鐫乾隆戊戌年(一七七八年)御製詩及印。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部文博館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