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王潮歌《又見馬六甲》 讓我與世界對話

時間:2018-07-18 03:16:17來源:

  圖:王潮歌開創中國實景演出先河

  七月七日,對馬六甲和王潮歌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二○○八年七月七日,馬六甲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十年之後,由王潮歌執導的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馬六甲》在這座古城舉行全球首演,這也是她作為總導演的中國「印象」、「又見」系列首度走出國門。曲折動人的民族故事,特色鮮明的舞台布景,唯美悠揚的背景配樂,以及難得一見的三百六十度旋轉觀眾席,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兩千多名嘉賓,掌聲和歡呼聲在座無虛席的劇場內經久不息。謝幕時,王潮歌說:「是馬六甲選擇了我。」/大公報記者 管 樂

  令王潮歌決定到馬六甲的是馬來西亞PTS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巫光倫,一位土生土長的馬六甲人。在他心中,「馬六甲是一個東西方的交匯點,在全世界幾乎找不到另外一個類似的地方」。巫光倫曾赴中國看了數個「印象」、「又見」系列,被大氣恢弘又富於創造力的演出盛況深深打動,同時他看到演出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大量的就業機會,於是決定邀請王潮歌為馬六甲量身定做一齣「印象馬六甲」,作為王潮歌首個海外文化項目落腳點。

  二○一三年十月,「中國─馬來西亞經濟峰會」上,在兩國最高領導人的見證下,「印象馬六甲」作為唯一的文化產業合作項目正式簽約。

  「微笑」主題

  不同於以往的系列,這部作品讓王潮歌承擔了更多的壓力:異國他鄉,人地生疏,一個外國導演,如何將「異鄉」的古往今來講得如同「故鄉」?王潮歌選擇了「通」,用全世界都「通」的「語言」,傳遞了全世界都「通」的情感。

  「有些人存在一種觀點,希望中國藝術家去做別國文化的時候,把中國人的感情或者中國人的文化植入給對方,我認為不對。我應該忘記我是哪裏人,慢慢地融入到這片土地,然後把自己也當成馬六甲人,思考他們要什麼,他們的文化應該怎麼表達,希望我做到什麼。」她堅持認為:「一個藝術家他一定要有能力,就是扎根在那個土地上,了解那個地方的人民和情感,然後再表達出來。《又見馬六甲》是馬六甲的、馬來西亞的,即便是中國人來看,他們都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跟中國有關係的戲。」

  為此,王潮歌和她的團隊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深入研究馬六甲的歷史、文化、傳統、居民,最終,她選擇以「微笑」作為主題,因為「微笑是世界上最奇缺、最珍貴的。」憶起馬六甲留給自己最深刻的印象,並非古城的建築,也不是風味獨特的食物,而是當地人的平和和善意,「他們面帶微笑,用一種非常坦然的目光在這裏生存。不同種族,包括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荷蘭人後裔等,各種各樣的人像一家人一樣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這種和諧,是這個世界最奇缺的。我們希望用這種坦然的微笑來表達對和平的願望。」

  七十分鐘的演出,以馬來語、華語、英語輪流呈現,將馬六甲八百餘年的歷史一一展開。古城的起源與發展,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歷史進程與文化交融,都在《又見馬六甲》中得到了展現。

  業餘演員

  與其他類型演出不同,「印象」及「又見」系列都是在演出當地招募群眾演員。如何把土生土長的普通民眾訓練成舞台上有一定表演能力的演員,王潮歌自有她一套辦法,比如台詞訓練、聲樂訓練、形體訓練等等,於她而言,只要感情投入、表達準確,普通人也有潛質成為專業演員。

  《又見馬六甲》依舊沿襲這個慣例,二百名演員都來自馬來西亞當地。然而,在四個多月的排練過程中,插曲不斷,用王潮歌自己的話說:「一波三折,有很多不順利。」比如,溝通的障礙,需要靠翻譯進行二次表述,無法與演員直接交流。再比如,工作習慣的不同。「我和我的團隊習慣於高強度工作,每天一直、一直、一直在工作,但是馬來西亞演員沒法適應這種強度。」演員生病、暈倒的情況時有發生,在團隊裏被稱為「女鐵人」的王潮歌對此也顯得束手無策。「任你是鋼鐵之心都受不了,你會懷疑自己的口令是不是殘忍了,懷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問題。」

  磨合需要時間,培養需要耐心。這群馬來西亞的群眾演員如今在舞台上載歌載舞,舉手投足間透露着自信和專業。王潮歌為他們百分之百的投入感動:「排練時有一場戲一直要淋雨,而整個劇場空調又開得很大,當他們淋過雨後,渾身冷得都在發抖,但沒有一個人要求馬上換一件乾衣服,而是說等一下,等一下,也許導演讓我再來一遍。其實到最後,我們是在被這些演員感動鼓舞着。」

  專屬劇場

  開創了中國實景演出先河、又與張藝謀共同執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王潮歌素來以大膽創新、不落俗套的藝術表現力著稱。她直言:「我非常害怕新的作品延續了曾經創作過的某些痕跡,希望每一分鐘都是創新的,每一次創作都是革命性的。我希望顛覆自己。」這一次,她又做到了。

  從馬六甲古城區出發,沿海邊公路開車行駛十餘分鐘,一座以藍白二色搭配、充滿現代化風格的嶄新建築赫然在目。這就是專門為《又見馬六甲》量身定製的劇場:佔地十五英畝,建築面積達二萬四千平米,總高度三十二點五米,可容納逾兩千名觀眾,由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建築師王戈一手打造。

  劇場設計秉承了王戈「少即是多」的一貫風格。外觀上,牆面由白色陶瓷方塊拼砌而成,建築方體頂部凹入若干弧體,並由數千個LED鱗片覆蓋,不僅可以播放影片,還可反射周邊環境又獨立變化自成氣象。進到劇場內部,最大的玄妙之處則在於它擁有馬來西亞首個三百六十度旋轉觀眾席。

  「這可能是全東南亞最奇特、最複雜的一個劇場了。整個觀眾席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它的複雜程度突破了極限。」王潮歌進一步解釋:「在這種旋轉過程中,加上高清激光投影配合移動式環形紗幕和景片、數控水簾以及十五米高的柱狀水霧、大型升降台組、百變景片牆組、隨影而變的紗房子小鎮等技術手段,既有的空間和時間被打破,舞台上的時空體系重新建立,觀眾如同坐到了一艘時光船上,從八百年前穿越到今天。」

  儘管這是她所有演出中技術操作最複雜的一次,但運用起這些創新的設備、先進的技術,王潮歌仍然顯得駕輕就熟。「所有設備都是由中國自己製作生產,然後運到這裏。今天中國的舞台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頂級水平了,大家千萬別覺得拉斯維加斯厲害,往這兒看,咱們中國才是最厲害的。」

  博弈鬥爭

  事實上,根據作品定做劇場,對導演和建築師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導演而言,包括觀眾席、劇幕設計、舞台尺寸、道具存儲、演員走位等等,都需要王潮歌事先構思好,才能與建築師討論設計之事。

  對建築師來說,不僅要滿足劇場的功能要求,更要實現導演的精神要求。「像在做一個藝術品。」王戈表示:「我們反覆揣摩這個劇場能否跟王導的演出匹配,如果觀眾覺得演出非常好,但是一看劇場好像沒關係,只是做了一個盒子而已,我認為是比較失敗的。所以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試圖充分理解導演的意圖,讓它不光是一個建築,成為一個藝術品,或是成為一個藝術的載體,能夠與這齣劇共同成為一個組合的藝術。」

  王潮歌的霸氣個性以及對藝術創作的嚴苛標準在圈內是出了名的。在《又見馬六甲》之前,王戈所在的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已與王潮歌成功合作過《又見五台山》和《又見敦煌》。院長朱小地曾這樣評價:「我們在設計過程中和王導的創作團隊是一種鬥爭。」今次也不例外。雙方博弈、鬥爭,經常就一個很小的尺度問題討論很長時間。比如,對舞台設置的高度,到底是十五米還是十八米,雙方各抒己見、爭執不下。

  王潮歌憶道:「最開始我希望高度十五米,但建築師希望是十八米,他認為以這個高度觀眾坐在觀眾席上看不到天頂,視線可以一直留在舞台上,不會感受到自己在旋轉。然後我們就開始爭持,大家都很堅持。」最終舞台高度確定為十八米。王潮歌輸得心服,卻又不忘洋洋得意地補充一句:「博弈的過程,互有輸贏,當然我也有贏的時候。」

  如今,這座歷時五年的設計和施工建造的《又見馬六甲》專屬劇場靜靜地佇立在馬六甲海峽邊,接待着絡繹不絕的八方賓客。

  據了解,今年一月起,馬來西亞已有六家旅行社與《又見馬六甲》簽署三年、價值逾一億令吉(近兩億港幣)的票務承購協議。

  「據我了解,從首演開始,在馬六甲過夜停留的人已經開始增加了,我希望這部戲會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了解馬六甲,讓馬六甲的魅力為更多人所領略。」看到自己導演的「又見」作品再次為當地贏得可以預見的回報,王潮歌很欣慰:「馬六甲是海上絲綢之路很重要的一站。鄭和七次遠航,五次駐節馬六甲,成為中馬友好交往史上一段佳話。像這樣的友誼、文明的溝通,從我們的祖輩已經開始了,我們為什麼不持續下去呢?建造一個劇場,讓這個劇場變成一艘時光的船,再一次帶來我們的文明和友好。」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