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觀察/穆迪又犯了西方的慣性錯誤\宇 文

時間:2023-12-07 04:02:52來源:大公报

  12月5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發布報告,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不變,但將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穆迪11月份對美國也作出「負面」評價,美國財政部對穆迪有些氣急敗壞,財長耶倫更是對穆迪進行了逐條批駁。相比之下,中國財政部只是表達「失望」,而且還就此公開回答了記者提問。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紛紛遭遇穆迪的「負評」,須辯證對之。

  一方面,2023年全球經濟復甦的確面臨很多問題。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一直備受高通脹煎熬,即使美聯儲加息進程暫緩,但經濟前景依然不容樂觀。中國經濟前三季度實現5.2%經濟增長,維持增長「中高速」,也有內需市場動力不足和出口下降的壓力。全球還面臨着俄烏衝突疊加巴以衝突的危機,以及美國對華從產業鏈到供應鏈的多重遏制。

  就此而言,穆迪對中美兩國的「負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穆迪接連給出「負評」,成功地以「出格」的方式提升其全球知名度。但是,穆迪負評背後不能忽視其資本力量,更有政治傾向性。所以,對於穆迪評價,既不能漠然置之,也不能過於當真。

  政治傾向壓倒理性判斷

  另一方面,2023年全球經濟到了「收官」時刻,全球經濟需要相對穩定的市場預期。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第一大引擎,對全球經濟的共享率多年來一直維持為30%以上。在此情勢下,世界經濟需要中國經濟的支撐與托底,穆迪此時對中國「負評」,唱衰的不僅是中國經濟,還有拉低全球市場信心。

  其實,無論是穆迪還是標普和惠譽,這些國際信用評級機構都過度迷信於自己的專業和對市場的了解,尤其是緊盯其認為重要的數據和指標,從而得出自以為權威的評價。譬如穆迪這次對中國的「負評」,基於被西方媒體濫炒的所謂證據:高企的地方債務和房地產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但其不了解的是,中國地方債務是風險可控的。截至2022年末,全國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餘額35.1萬億元,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餘額25.9萬億元,全國政府債務餘額61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2年GDP初步核算數121.02萬億元計算,全國政府法定負債率為50.4%。低於國際通行的60%警戒線,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

  此外,中國房地產經過多輪周期,中國積累了豐富有效的宏觀調控經驗,不會讓房地產市場「硬着陸」。此外,房地產市場雖然面臨一些問題,但並未影響財政收入。

  必須指出的是,穆迪可能犯了西方的慣性錯誤,即以西方邏輯來判斷中國經濟。但問題是,西方城市破產的比比皆是,甚至美國聯邦政府也曾停擺,中國政府也會有債務問題,但有體制機制優勢托底,因此不會出現西方式主權債務危機。此外,西方房地產市場完全由市場任性主導,中國則有政策調控,因此中國房地產市場也不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

  穆迪作為專業機構,卻陷入西方政媒唱衰中國的簡單邏輯和粗暴思維,進一步損其國際機構的公信力。

  穆迪在對中國「負評」時,其他機構卻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11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5.4%,認為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30%。11月29日,經合組織(OECD)也調高了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認為中國仍將是亞太和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國安法保障香港繁榮穩定

  所以,穆迪的評價只能算是一家之言。而且,由於穆迪先後對美國和中國進行同樣「負評」,也充滿嘩眾取寵意味。

  相比耶倫對穆迪的批駁,中國財政部對穆迪表示「失望」外,也以詳實的數據證明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潛力。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29.8%,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所以,IMF、OECD都看好中國經濟,以及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

  穆迪對中國的「負評」,不妨聽聽而已。

  另外,穆迪昨日亦將香港特區的評級降至「負面」,並對特區的高度自治、政府和司法機構、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完善選舉制度等作出不公的指責。這不僅是不理性的,更是抱有顯而易見的政治偏見。事實上,香港與內地不斷深化和擴大的經濟和金融聯繫不應成為調低評級的因素。相反,這些聯繫是香港長遠發展的優勢。

  事實上,在國安法實施3年多的今天,香港的境外地企業數目保持在約9000間的穩定水平,而在今年11月,香港銀行體系的存款總額達到約二萬億美元,比2020年前增長約10%。在今年9月底,香港所管理的私募資本超過2100億美元,位居亞洲第二,僅次於內地。這些數據都說明,國安法不僅無損香港的金融發展,更是強化了香港繁榮穩定的形勢。 知名智庫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