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達標」成定局,向好無懸念。繼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現5.4%增長的良好表現,前10月的經濟數據也亮點頻出。如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逾1.6萬億元;如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7%,連續多月實現正增長等。人民幣匯率出現回升態勢,近期更是延續了「漲姿勢」,截至11月28日,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漲幅分別為2.26%、2.40%。從國內分析家到全球各大機構,對中國經濟的評價大多是「增長」「向好」。
離年底還有不足1個月,中國經濟依然極強的「衝刺」動力。在全球經濟復甦面臨嚴峻挑戰的形勢下,中國經濟的表現可圈可點。
首先,中國經濟「達標」(今年經濟增長預期5%左右)是關鍵,意味着決策精準、政策到位、效果良好,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和穩中向好的趨勢已經形成。
其次,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得到重視,譬如房地產市場雖然出清部分風險,化解了「硬着陸」,但市場動力依然不足。各部門正通過頂層政策支持,特別是各城精準施策化解樓市難題,以點帶面化解市場難題,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其三,利用美歐終止加息進程的窗口期,通過財稅政策加持和貨幣政策加力,提振市場信心,通過更多流動性激活市場活力,化解市場普遍擔憂的生產與生活「通縮」焦慮。
對外資仍具有極強吸引力
從「三駕馬車」的表現看,雖然三者動力有所波動和調整,但拉動中國經濟整體合力依然澎湃。
1至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38.54萬億元,同比增長6.9%,消費持續恢復提升。中國消費火旺,並非體現在抽象的數字指標上,而且體現在年內每個消費節點上。從假日經濟到暑期消費再到「雙11」電商購物,民生消費質量並舉,也折射市場信心強勢回歸。
投資不可能繼續攀升式增長,但聚焦於重點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可謂好鋼用在刀刃上。雖然城市裏的大樓工地少了,但是城市排水、高鐵等項目建設依然在各地進行。而且,中央通過更加精準的財政金融政策,通過「加減法」幫扶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10月末,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8.22萬億元,同比增長23.28%,較各項貸款增速高13.01個百分點。1至10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逾1.6萬億元。
中國對外資仍然具有極強吸引力,外貿出口依然維持增長。就前者而言,1至10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2834.4億元,同比保持增長,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吸引外資增速更是達到9.5%。此外,同期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947家,同比增長32.1%。今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4.32萬億元,同比增長0.03%。其中,出口19.55萬億元,增長0.4%;進口14.77萬億元,下降0.5%;貿易順差4.78萬億元,擴大3.2%。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的地位未變。
中國經濟增長「達標」已非懸念,一些經濟指標還有短板也是事實。但從中國經濟的整體表現看,政策發力強內功的效果彰顯,再次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中國範本。
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者
中國經濟維持中高速增長,依然是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者(超過30%)。這是中國帶給世界的希望和願景,近期美歐暫停加息,人民幣匯率上調,也緩解了中國貨幣政策逆周期的壓力。
作為全球經濟的主引擎,中國不會刻意貶低或唱衰他國經濟,也不會拿着「顯微鏡」尋找他國短板或以「放大鏡」放大其他經濟體的缺陷,給其他國家和全球市場帶來焦慮和恐慌。中國樂見美歐等暫停加息以及通脹率調降帶給中國和全球市場的利好。
2023年,全球面臨的共同命題是經濟復甦,但如何復甦,各國不可能有標準答案。唯有互利多贏、相向而行,是各國的共同使命,尤其是全球主要經濟體更應擔負起引擎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責任。眾所周知,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年內一直加息降通脹,同時防範經濟衰退風險。當然,美歐也在針對中國「去風險」,在關鍵的科技領域通過禁止對華投資、設備出口等築壘「小院高牆」,阻斷對華關鍵領域供應鏈、產業鏈。
相比之下,中國通過舉辦進博會、世界互聯網大會以及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向全球展示中國開放包容的決心,與世界共享合作共贏的紅利。
所以,中國經濟穩中向好,不僅是強內功的結果。雖然西方政媒依然炒作中國房地產危機、通縮困境、外資流出和出口乏力,但中國經濟用中高速增長的「達標」實績,證明了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大勢,也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了中國範本。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