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區議會選舉/區選與港人福祉息息相關\吳志斌

時間:2023-12-05 04:02:58來源:大公报

  12月10日是區議會選舉投票日。這是一場在由治及興新階段的香港基層民主全新實踐,無論是區議會的構成、選舉方式和選區劃分方面,都更趨向合理,具有劃時代意義。全港上下選舉氛圍濃厚,各候選人拿出「看家本領」,走上街頭親身向市民講解自己服務社區和市民的理念。與此同時,選管會主席陸啟康表示,選舉事務處將調配超過30000名選舉工作人員,於投票日負責投票、點票和支援工作。

  11月29日,特區政府舉辦主題為「完善地區治理體系、重塑區議會」的交流會議,超過80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出席,可見政府對區議會選舉及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視。行政長官李家超指出,港區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是國家重要組織成員,愛國愛港的堅實力量,可發揮「愛國者治港」的強大引領力量。

  和諧選舉民心所向

  是次區議會選舉作為完善地區治理體系、重塑區議會後的第一場全港性大型選舉,是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到特區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與香港的長治久安和民生福祉息息相關。

  從筆者的觀察來看,是次選舉體現出最大的特色就是「和諧」。這種和諧首先體現在競選活動上,呈現了有序競爭的、積極活潑的景象。完善制度後的區議會選舉雖然提高了「入閘」門檻,但也進一步達到了鼓勵參選人以服務社區理念為綱、理性競爭,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和社會網絡,投身市民日常事務和社區建設的目的。不像以往部分人的拉票活動,充斥着過激言論、相互攻訐,甚至還造成了社會撕裂,激化了社會矛盾,而在這種氛圍之中選出的區議員,往往容易被「泛政治化」「民粹化」所劫持,他們往往將民生利益和市民福祉當作謀取個人利益的「墊腳石」,更將選舉變成充滿敵意的「角鬥場」。

  例如,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愛國愛港候選人無不受到暴徒的干擾、恐嚇、威脅,眾多議員辦事處被破壞,投票當天甚至還有選民的身份證被搶走。根據選管會《2019年區議會一般選舉報告書》,該次區選接獲的投訴高達近4.5萬宗,較前一屆急增逾4倍,其中涉刑事毀壞、暴力行為、恐嚇的投訴由前一屆的203宗激增6倍至1458宗。

  正如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表示,區議會改制目的在於幫助政府掌握民意,找出真心實意為社區、市民做事的愛國者。區議會選舉不是找民意的「敵人」,更不是在選各黨派利益的「擁護者」。只有在愛國愛港的大原則下,只有在和諧一致、為民謀利的大環境下,民主的選舉才有現實的正向意義。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後的區議會選舉必然會成為詮釋及實踐新時代香港基層民主的起點和坐標軸心。何謂民主?民主首先應該是「民治」,即市民的聲音可以被聽到,市民有權利來參與建設自己所身處的社會架構。從這個角度來看,區議會的投票是市民應有權利的集中體現。基本法九十七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設立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接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有關地區管理和其他事務的諮詢,或負責提供文化、康樂、環境衞生等服務。區議會的運作本身就與市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更是市民參與香港建設的重要渠道之一。

  其次,民主也是「民享」,是市民有權利來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只有發展經濟,堅持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實現基層治理和社會和諧的氛圍,才能真正達到一心一意謀發展。

  最後,民主更意味着「民樂」,「樂」從心而生,是一種認同,更是一種身份歸屬的滿足感。只有市民對香港有認同,對香港的發展和未來有認同,這樣子的社會才會有新的希望和活力。

  聚精會神共謀發展

  今年的區議會選舉讓市民看到了原則性「入閘」的門檻,更看到了理性競爭、有序拉票的激烈緊張一面。區議會新的組成方法,令到新一屆區議員背景多元,生動地呈現了新選制的廣泛代表性和均衡參與性。有候選人認為,在以往的選舉中,候選人只要做到贏對手即可成功,但今次區選他們不單要清晰向市民講解參選理念外,還要參考借鑒其他候選人的服務理念,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政綱。換而言之,今次的區選中,參選人感受到的是比以前更具有挑戰性和難度。

  習近平主席在去年「七一」重要講話指出,香港是全體居民的共同家園,家和萬事興。經歷了風風雨雨,大家痛感香港不能亂也亂不起,更深感香港發展不能再耽擱,要排除一切干擾聚精會神謀發展。

  只有和諧的民主選舉,才能產生符合絕大多數市民福祉的優質民主,才能真正地讓每一位香港市民享受到香港發展的幸福果實,才能真正地匯集民心,彌合撕裂,聚精會神地續寫香江傳奇。建設香港民主新實踐,需要從「投」開始,更要從「心」出發。

  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