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有話要說/客觀看待香港經濟增長趨勢\吳幼珉

時間:2023-11-29 04:02:49來源:大公报

  鑒於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字和短期前景,特區政府下調全年本地GDP增長預測至3.2%。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出席APEC財長會議和峰會後表示,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明年增長比今年慢,下行風險高,不少國家可能要2至3年才可回到疫情前增長水平。總而言之,今明年香港經濟表現都不容太樂觀。

  香港經濟從來都存在波動性,上世紀70年代本地平均實際增長比80年代快,80年代又比90年代快。1997年,香港GDP為1.37萬億港元,2022年為2.83萬億。25年間,年均名義增長2.9%;若減去通脹,GDP年均實際增長應介乎1至2%。改革開放後,內地經濟高速發展,而香港的收入相對較高,緩慢增長的生產力則削弱了香港競爭力,香港產品和服務在變局中銷情不暢。新冠疫情期間,香港與內地維持有限度通關兩年有餘;全面恢復通關後,北上消費比南下消費更多,突出暴露香港競爭力發展緩慢的態勢。

  政府和商業機構都會為未來經濟增長進行預測,那些預測往往是利用數學模型來進行的,計算出來的結果則是由模型設計和所輸入的數據來決定。政府預測不等於決策者意願,卻能折射管治團隊某些宏觀經濟政策傾向。本地和外部環境變化能改變數據的輸入;香港實行的是資本主義,理論上政府不搞計劃經濟,但實際上任何地方的政府都會有自己的經濟願景或發展目標。動態認知邏輯強調認知靈活性和多樣性,認識香港經濟發展趨勢,有利對未來作出合理預期和規劃。

  不應過度追求V形反彈

  過去20多年,香港除2004至2007年間經濟平穩向好外,實際年增長率若超過6%,一般出現在經濟收縮或大幅放緩後。本地高昂營商成本和產業空心化是既成事實;在經濟出現新亮點前,期待香港經濟未來恢復上世紀70、80年代的高速增長並不現實。而以目前香港的經濟態勢,即使經濟收縮,也不應過度追求V形反彈,因為強力反彈本身也可能導致新一輪的收縮。

  不宜以上世紀經濟高速發展年代的平均增長率為標準,而應基於3%上下的趨勢,當然也可略為調高,作為政府跨周期的實際增長目標參考。不追求經濟在個別年份過快增長的好處是減少經濟波動性和延長增長周期。特區政府可適時採取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來維持經濟較平穩發展;例如,當估計當年經濟增長低於1%,可發放消費券;而當經濟增長大於4%,就不一定需要那麼做了,甚至可以適度收緊銀根。而經濟增長預期越能反映趨勢,財政預算和收支出現連續多年赤字的可能性也會降低。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引進人才;從規模來看,是引入勞動力的一種方式。大量知識工人或高端人才進入香港,必然有利於發展經濟。但只有在受僱情況下,勞動力的增加才可能提高產出,而若其他要素投入不變,僅僅引進勞動力對香港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

  過去20多年,香港反覆引入勞動力,經濟表現卻沒有明顯好轉。當然,這次與過去的操作不同,一是規模較大,二是特區政府希望能通過引進高端人才來港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多元化。但由於引入勞動力的數量不是基於香港經濟增長速度來制定的,實際效果有多大有待觀察。

  北部都會區增強發展動能

  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特區政府會在明年或之前為所有相關新土地發展項目制訂土地用途和發展方案,2027年或之前為主要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2032年或之前會完成四成土地平整和落成四成新增單位。未來約10年時間,香港會進入大規模基建時期,會有力促進經濟增長。及後,香港還可能發展高增值製造業,更能為經濟注入新的動力,經濟發展也可能不按過去20多年的軌跡,並以較高速度增長。

  但現在,或在未來兩三年,香港並沒進入大規模基建階段,經濟發展的條件與過去20多年不會有實質性區別,GDP應大抵按原平均速度增長。北部都會區基建開展和新產業在香港出現後,預期經濟能較快增長,對未來的經濟也會變得更樂觀;但無論如何融合,估計工資收入較高的香港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快於鄰近的深圳都並不容易,那會是香港短期內經濟增速的天花板。

  時事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