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澳科一號」成功發射 航天合作典範

時間:2024-12-16 05:01:23來源:大公报

  上圖:二○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參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師生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下圖:「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數據在大屏幕上動態顯示。

  【大公報訊】新華社報道:澳門科技大學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內,「澳門科學一號」(見下圖)衛星數據在大屏幕上動態顯示。項目首席科學家、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說,這裏是整個衛星項目的「心臟」。

  伴隨衛星投入使用,澳門與內地在航天科研、交流及科普方面的合作更加緊密。

  張可可表示,「澳科一號」是「一國兩制」下澳門與內地合作的成功典範。據他介紹,衛星的方案設計、在軌測試及研究應用以澳門為主導,同時很多重要的儀器在內地製造,是與內地科學家、工程師合作完成,衛星也是在內地發射的。

  「澳科二號」爭取兩年後發射

  今年8月1日,「澳科一號」衛星團隊通過官方網站開始向全球發布衛星所有載荷的科學數據,標誌着「澳科一號」衛星雙星的科學數據正式面向全球開放。

  「目前,我們的衛星運行了一年多,已經圍繞着地球飛行了8000多圈,積累了大量高精度的地球磁場數據,這些數據應用於各個國家的科學研究與實際場景。」張可可講到衛星運行情況時,難掩激動之情。

  他透露,研究團隊準備在兩年以後發射「澳科二號」,屆時將與「澳科一號」組成星座,提供覆蓋全球地球磁場與空間天氣的高精度觀測數據。

  「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發明的指南針實際上就證明了地球磁場的存在;近1000年前,宋代科學家首次測量了磁偏角。但是在過去三四百年裏,這個領域的主要科學應用都是由西方國家進行的。」張可可認為,目前地球磁場研究的火炬又傳到了中國人手裏。

  習主席的回信鼓舞整個團隊

  「作為中國人,我們希望並努力使中國在工業、科技等各個方面不斷進步。習主席的回信鼓舞了整個團隊,我們會在科學研究與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張可可說。

  作為內地和澳門合作研製的首顆空間科學衛星,「澳科一號」2023年5月21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參與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18名師生代表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匯報衛星成功發射的喜訊和參與衛星研製工作的感受。5月23日,習近平主席給參與「澳科一號」衛星研製的師生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