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上至下)陳炳麟組織義工隊,為長者進行家居維修。義工隊帶領長者出外參觀。陳炳麟曾罹患鼻咽癌,體力大不如前,惟「幫助長者」的熱誠從未消減。陳炳麟經常在社交網站寫上鼓勵字句。
陳炳麟為什麼要當社工?一切全因母親!在農村出生的陳炳麟,年幼時,父親已往香港謀生,堅強的母親帶着孩子在鄉間生活,陳炳麟還記得無數個漆黑的夜裏,看到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做修補衣服的工作,只為賺取生活費養活孩子。他憶起當年母親往鄰村探望外婆,遙遠的路上,每看到長者拿着沉重物件,均會即時施予援手,「媽媽明明不認識那些老人,也主動幫忙,看到老人的笑臉,還有我媽的笑臉,深深印在我的腦海。」從小就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立志長大後要找一份可養活自己,又可幫助別人的工作。
3000人投考社工 只收50人
陳炳麟大約七歲時從澳門隻身來港,當年他在街頭打混長大,慶幸自己沒有學壞,還修畢中學。求學時期,他一直留意報章內報道的好人好事,後來才知道幫助人的工作名為社工。1973年社會福利署開設社工訓練學院,陳炳麟馬上投考,當年首屆有3000人投考,學院最後只取錄50人,他便是其中一名。
艱難考上社工,中途更遇挑戰,只因當時的導師希望陳炳麟從事青少年工作,惟他一心只希望照顧年老的長者,曾發晦氣拋下一句:「我不和你談了!」便奪門而去。然而一時的氣話發洩後,他還是在1975年畢業了。「長者貢獻香港一輩子,晚年又窮又病,朋友老的老、走的走,不想他們獨自活得像一根洋燭般慢慢熄滅。」憑着這顆敬老的熱心,陳炳麟為成千上萬的「老友記」盡心盡力近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