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鍾麗玲向市民推介「使用AI聊天機械人自保『十招』」。\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右圖: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表示,對AI倫理有研究的人,是社會發展中需要的人才。\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除了AI技術人才的培養,相關道德法律的人才亦有需求。嶺南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姚新表示,「做理科、做技術的最終目標,是以技術手段解決社會上的問題,但很多社會問題很模糊,沒有量化的標準,需通過法規進行規範。」因此,相信對AI倫理有研究的人,能探索當下技術在解決社會問題上的局限,並嘗試以法規等途徑處理,是社會發展中需要的人才。
姚新指出,當今社會的AI系統仍面臨公平性、透明性、安全性等問題,有人文社科基礎的學生,在開發AI系統過程中會更有意識考慮社會倫理狀況。不過,在AI人才方面,技術型人才及注重倫理等人文方向的人才在嶺大均有培養,姚新直言這兩類人才對於社會而言「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缺哪條都走不快」。
此外,嶺南大學亦從2024/25學年起,將生成式人工智能科目列為一年級學生必修課。姚新說道,該課程注重提升學生的AI素養,及訓練學生正面使用相關工具的能力,相信是當今大學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