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郭毅可教授表示,本港未來「AI化」要緊緊圍繞「八大中心」的定位發展,要抓好大學人才培養工作,用AI賦能香港傳統優勢領域。
編者按:
自18世紀起,人類社會共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如今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已拉開第四次工業革命序幕,欲打造國際創科中心的香港,已準備好了嗎?
AI發展離不開人才、數據等重要資源,亦需兼顧法規、普及教育等社會環境建設。大公報記者採訪多位專家學者,推出系列報道,就上述多個環節進行探討,與讀者分享香港在不同層面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以及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向。今期從人才層面展開探討。
有觀點認為,香港不僅要搶人才、留人才,同時應該關注培養人才的基礎建設,包括培訓在職人才和培養院校人才。其中,在培訓現有專業人才方面,有專家認為,AI培訓旨在令每位員工掌握AI技能,然後為其工作服務,提醒企業需透過良好溝通,消解員工關於被AI取代的心理顧慮。
在培養院校AI人才方面,有學者表示,對人腦的理解和研究是未來AI突破的關鍵,亦有學者建議在各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入AI選修課,培養AI+複合型人才。\大公報記者 趙之齊、吳東風
消解員工被AI取代顧慮
社會對AI人才需求多樣,除了技術人才,亦需有精通傳統領域且能運用AI的複合型人才──為已有員工裝備AI技能或可解燃眉之急。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接受《大公報》訪問時,介紹可供本港企業提升員工AI能力的辦法。他指出,要讓員工感受到「AI的使用與自己息息相關」,且透過溝通消解員工對於自己會被AI取代的顧慮,以令其更願意學習掌握AI技能。
不同機構提供在職培訓
今年7月本港一項智能應用程式行業使用AI的調查顯示,85%受訪企業正計劃或已採用人工智能,與亞洲其他地區93%的比例接近。AI可運用於企業運行的什麼環節?黎少斌介紹,OpenAI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後,企業最常將其用在文書處理上,作為「個人助理」,或運用Chatbot(聊天機器人)提升回覆客戶諮詢的效率。
而製造業相關公司則更注重把AI運用於智能生產線,把「自動化」進階為「智能化」。他表示,前者仍需許多車間工人保證生產線正常運行,後者「智能化」則讓生產線有更高智慧,能實時監測生產情況並相應調整。而對於一些重複性的簡單工作,如檢測產品表面缺陷,人工智能視覺亦能替代人們更高效完成。
然而,有調查發現,本港僱主為員工裝備AI技能時,普遍不知如何實施AI培訓及缺乏提供培訓所需的資金。黎少斌指出,企業培訓員工AI技能的方法有多種,其一是參加相關培訓課程。該課程在生產力促進局等機構均有提供,而黎少斌發現,對於生成式AI用於商業營運優化及AI製圖等具體技術運用的課程,用戶報名往往較為踴躍。另一項數據調查顯示,僅一半港企會應用圖像、影片生成工具,與亞洲其他地區比例相差30%。
此外,在項目中學習也是一種方式。黎少斌指出,許多公司會在提出技術難題後,與提供AI解決方案的公司合作,項目團隊人員便會在與AI專家對接的過程中,逐漸學習掌握相關技能。
培訓資金方面,政府亦有提供支持,如「新型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2(政府):1(企業)的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讓其員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訓,每間公司每年可獲資助上限為50萬港元。黎少斌計算說,較貴的AI培訓課程約數千、一萬港元,一年50萬或已足夠公司50多人進行培訓。
每公司可獲50萬培訓資助
現時雖然有免費AI工具可供人們感受體驗,但黎少斌強調,培訓員工的AI技能時,首要是「令員工覺得AI對他們是有用的、跟他們是相關的」。去年生產力局發布的調查顯示,仍有約兩成受訪企業認為AI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他相信,若能讓其認識到AI對工作效率提升的益處,能令本港企業AI化往前走一大步。
即便如此,仍有員工會將AI技能的學習當成負擔,「負擔是比較容易覺察到的情緒,深藏在背後的其實是『顧慮』:我用了人工智能後,我還在嗎?」黎少斌認為,AI技術落地過程中,需透過良好溝通讓員工了解公司AI化是出於拓展市場、提高效率等需要,並通過培訓員工讓他們意識到「我能駕馭這個工具」,以消解其對新技術的牴觸情緒。
有專家指出,企業中的中層人士或較難以接受AI轉型新趨勢,不過在黎少斌看來,該問題在香港並不明顯。他提及,如今本港許多大學已將AI引入教學中,學生習慣以AI作學習和工作的工具,未來選擇行業亦會把企業運用AI的情況納入考慮──同一工作環節,若不同公司對於能否使用AI進行處理給出不同答案,或會影響求職者的判斷。因此,相信在AI時代下成長起來的畢業生,亦可能「倒逼」公司進行AI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