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遊客在中國工藝美術館觀賞翡翠花籃《群芳攬勝》。\大公報記者郭瀚林攝
北京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北京奧運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以及近期開放的中國考古博物館這五座國家級博物館的先後落成迎客,使得「北京博物館島」正式建成。觀賞翡翠「四大國寶」,感受細膩精巧的東方韻味;造訪「天宮」模型,暢想科技與未來;打卡奧運博物館,重溫記憶中的夢想與激情……五座相互毗鄰又各具特色的展館,融會遠古與現代、傳承與創新,成為深受民眾歡迎的首都新文化地標。「漫步中軸線,打卡博物館」正成為北京市民最熱門的休閒方式。\大公報記者 孫志 任芳頡 郭瀚林
翡翠「四寶」薈萃 民族藝術萬花筒
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廳中央,翡翠山子《岱岳奇觀》、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花籃《群芳攬勝》和翡翠插屏《四海騰歡》組成的翡翠「四大國寶」令人矚目。這套作品由四十多位技藝精湛的大師共同創作。其中《四海騰歡》的製作工藝尤為精妙,用原料的天然色澤將玉石的綠色部位設計為龍,淺色等部位則設計為雲彩,碧龍騰雲駕霧的浮雕形象渾然天成,引得參觀者連連稱讚。
該館2022年2月開放,建築設計風格獨特,博物館外觀由下至上分石材基座、透明平台層和深色格柵編製的「藏寶盒」三層,館內「文脈華滋」常設展分為「天工開物」「大國匠作」「美好生活」三個單元,匯聚了陶瓷、織錦、刺繡、牙雕、玉雕、木雕等民族工藝品類,藏品姿態各異,每一件都凝結着創作者的匠心與巧思,呈現着細膩、精巧的東方韻味。
在一座精美的角雕前,遊客不時發出讚嘆。這件名為《春潮》的作品是以白水牛角雕刻而成,刻畫了春潮湧動時,十多隻活靈活現的蝦被翻滾的潮水向上捲起,生機盎然。蝦身玲瓏剔透,每一根蝦鬚都細若髮絲、靈動飄逸,細節之處展現創作者高超技藝。「藝術家們的精妙手藝震撼了我。一口氣在一座博物館裏看到不同類型的藝術精品,不虛此行。」來自山西太原的蔣小姐說。
體驗「天宮」生活 啟迪科技夢想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內,小朋友們爭相進入天宮實驗室1:1模型中,體驗宇宙空間生活,還通過裸眼3D、VR等互動技術,體驗航天發射和返回過程。該館於2009年開放,展館外形整體呈方形,利用積木般的塊體相互咬合,如同「魯班鎖」,蘊含「探秘」的寓意。步入大廳,全長16.6米的中國新一代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1:1結構驗證件實物給人巨大視覺衝擊,與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返回艙並稱兩大「鎮館之寶」。
館中互動體驗項目眾多,「華夏之光」展區裏,遊客可以親手牽引指南車,可以用活字印刷術印製一首古詩,可以用指南針導航來完成虛擬航海任務;「科技與生活」展區,觀眾可指揮機器狗進行訓練,挑逗水中的機器魚,欣賞古箏機器人優雅琴聲,與機器人一起打太極、寫詩作畫……
館內最熱的「打卡點」,莫過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科學家手模牆」,牆上採集了袁隆平、孫家棟、黃旭華等科學家的手模,並錄製了他們寄語青少年的視頻。走過手模牆,學生們總會停止喧鬧,細細品讀着科學家的寄語。袁隆平、屠呦呦、鍾南山三位科學家的手模還曾於2021年赴香港參加「『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受到參觀者熱烈歡迎。「當年國家一窮二白,這些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不顧困難,甚至隱姓埋名參與國家建設。」曾先生對記者說,「我是從困難年代過來的人,看到這些更加有感觸。沒有他們,就沒有國家今天的輝煌。」
藏品凝結記憶 「雙奧之城」閃耀
步入北京奧運博物館展廳,大屏幕播放着2001年薩馬蘭奇宣布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時舉國歡慶的畫面。該館位於國家體育場「鳥巢」南側負一層,於2019年正式開放。記者從展品中認出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迎賓」表演中使用的缶陣、「絲路」表演中的巨大船槳,以及孔子「三千弟子」所穿的儒服,15年前震人心魄的壯觀場面尤在眼前。於珠峰之巔點燃的奧運火炬、比賽用「三大球」,「金鑲玉」獎牌等也在展廳中亮相,一件件藏品都儲存着國人珍貴的奧運記憶。
北京作為世界上首個「雙奧之城」,館中也收錄了冬奧有關內容:武大靖訓練用頭盔、谷愛凌簽名訓練服……無不讓觀眾回憶起2022年北京冬奧會上運動員們激動人心的奪冠瞬間。不少展品還盡顯「科技範」,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冬奧村運動員卧室的復原的場景,人體工程學智能床、一按即開自動衣櫃等陳設一應俱全。
到館參觀的劉女士表示,「記憶裏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太多感動的瞬間,現在看到比賽照片都會忍不住感動。」而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關先生更為這座「雙奧之城」感到自豪,北京冬奧會時為了收藏一套「冰墩墩」造型的徽章,他連續幾天跑去特許商店搶購。「北京人的心中早已經種下了深厚的奧運情結。」他不無感慨地說。
穿越歷史時空 探百年紅色傳奇
「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影像,令觀眾如同穿越時空,感受着1949年10月1日那一刻億萬中華兒女的欣喜和激動。展覽館珍藏着開國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一同展出的還有毛澤東主席出席開國大典時穿過的衣服、典禮上使用話筒等。
該館於2021年6月開館,展示了3500多件套文物實物和2600餘幅圖片。朱德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手槍、淮海戰役中人民的「支前小車」、山東艦航母戰鬥群模型、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的月壤……它們件件珍貴、鮮活、獨特,把中國人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脈絡無聲道來,講述着或傳奇、或悲壯、或輝煌的黨史故事。
記者還在展廳裏發現一張攝於1949年2月的合照,記錄的是柳亞子、葉聖陶、馬寅初、曹禺等從香港乘船赴北平參加新政協的事跡,時任《大公報》總編輯王芸生也在一行人中。他們抵京後,參與了建國大綱《共同綱領》及一系列重大事項的協商討論。據統計,從1948年8月開始,共有20多批、350餘名民主人士和各界精英,從香港陸續北上到達解放區。民主之舟正是從這裏啟航,跨越貧窮落後的舊時代,向着新中國前進。
館中有一塊顯示屏,循環播放着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的政權交接儀式,屏幕兩側「1997」和「1999」的金色大字,以及「永遠盛開的紫荊花」和「盛世蓮花」的模型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