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首位華人諾獎得主李政道逝世 享年98歲

時間:2024-08-05 16:31:47來源:大公文匯全媒體

  據「新經濟學家智庫」微信公眾號引述返樸官方微博,首位華人諾獎得主李政道逝世,享年98歲。另據澎湃新聞報道,李政道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美國時間8月4日在舊金山逝世。李政道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此一紀錄直到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才被刷新。他也是歷史上第4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李政道,1926年生於中國上海,原籍江蘇蘇州。1944-1946年先後就讀於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1950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費米講座教授,1984年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9)、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學院外籍院士(1982)和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7)。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和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1986)等。

  李政道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繫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正反粒子變換和空間反射聯合變換下不守恆問題方面進行了繫統研究;70年代以來,在建立與發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論、提出反常核態的概念、建立與發展隨機格點規範理論、把時間作為分立動力學變量並進而建立分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94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始終心繫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自1972年起,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為中國科學教育戰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倡導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和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為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和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倡導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合委員會機制和建設我國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促成北京譜儀(BES)、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為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繫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導和傾力幫助。倡導成立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進前沿科學研究,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和青年學者成長,為構建開放型教學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環境爭取了政策支持。

  1979年至1989年,發起並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樑,創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範式。1985年,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持續打造我國科技創新生力軍數十萬人。1998年,發起設立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擇優培育我國基礎科學後備軍數千人,成為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