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以美元貨幣為資產負債計價的金融機構,預料在今年將會遭不同程度的厄運。
美國的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US:SIVB)3月9日下跌60%,主要美股大行也同時下跌5%-7%,標普500跌幅為1.9%。跌幅主要原因來自硅谷銀行為了補充流動性賣出了210億美元(下同)的債券,實現18億元的投資損失,高於2021年15億元的全年淨收入。由於去年美國政府債總回報指數大幅下跌12.5%(歷史最差一年),連謹慎的資產配置都會有相對大的損失。
硅谷銀行被納入美國大型銀行榜單,在全美超過4000家銀行中,硅谷銀行以2117.93億元的總資產居於前20的位置。
3月10日,硅谷銀行更是被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部分市場參與者認為這可能是「雷曼時刻」重演,或將帶來新一輪金融危機。
由於市場普遍對硅谷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的評價相對高,市場反而更擔心其他銀行(特別是更小的銀行)會否也會面對類似的損失,也擔心金融風險蔓延。在利率「Higher for Longer」的大環境下,最近信用風險已經開始上升,但市場仍然低估信用風險(高收益債息差仍然低於歷史均值,貸款違約率在2022年也跌至歷史低點)。從歷史經驗來看,信用風險爆發和蔓延的速度通常都會很快,需要高度警惕並採取預防措施。
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硅谷銀行是以高科技的名義做傳統的金融產品、資產負債嚴重不匹配的、缺乏商業銀行管理系統和能力的投機性機構,在利率快速反轉後,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交叉傳染導致信用風險違約!
2022年是美國次債危機以來全球金融市場最為跌宕起伏的一年,發生了很多有可能影響未來5年至10年的重大事件,其中有關中美利率的變化尤其值得關注:
一是以美元為代表的超低息貨幣變成了高息貨幣。2022年是美國近40年來利率上升最快的一年,自3月份起,美聯儲連續加息累計達425個基點,由年初的0厘-0.25厘升至4.25厘-4.5厘,使得美元迅速由超低息貨幣變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高息貨幣。美元利率的變化也導致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系列動盪:據日本經濟新聞推算,全球債券市值比2021年減少19萬億元,全球股票市場市值減少25萬億元,二者合計44萬億元,相當於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7%。預計隨着美元的進一步加息,國際金融市場的動盪仍將繼續。
二是世界兩個主要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利率發生了反轉,人民幣利率由原來高於美元利率變成了低於美元利率,與此同時,人民幣國債與美元國債的收益率曲線形成兩個完全相反的趨勢,人民幣國債曲線是正向走勢曲線,即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目前1年期人民幣國債的收益率為2.06厘,10年期的為2.86厘;美元收益率曲線為負向走勢曲線,即期限越長、收益率越低,目前1年期美元國債的收益率為4.7厘,而10年期的收益率為3.69厘。
從兩種貨幣的變化及國債收益率曲線至少可以得出三個判斷:
第一,人民幣成為了低息貨幣,對融資方很有吸引力,香港債券市場上人民幣債券的發行會不斷增加,而美元債券的發行將會減少;
第二,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高增長趨勢;
第三,美元利率倒掛預示着美國經濟的衰退概率在增加。
當然,除了上述兩個重大變化以外,2022年還發生了虛擬貨幣的坍塌、英鎊和日圓暴跌、盧布匯率的快速反轉、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等。但從對金融市場的持續影響力來看,美元及人民幣利率的突變,將對世界經濟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持續而深刻的影響。
展望未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作為全球經濟列車上的一員,在2023年仍需要繫好安全帶,做好在顛簸中前行的準備。實際上,2023年伊始,變化已經發生,隨着日本央行貨幣政策的轉向,持續多年的18萬億元的負收益資產在2023年1月4日已經全部轉為正收益資產,標誌着全球負利率時代已經結束。
利率反轉會導致更多類似機構(以美元貨幣為資產負債計價的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出問題,黑石和硅谷銀行只是多米諾骨牌倒下的前幾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