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要再一次實現騰飛,需要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洪流中。
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新的征程在多重複雜因素交織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開啟。正在從黑暴、疫情中走出來的香港,需要重新抖擻精神,以面向未來的姿態抓住發展格局重構的機遇,在新的時代巨浪中再一次實現騰飛,讓「東方明珠」再次照亮全世界。這一切,首先需要香港真正融入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洪流中。
【文接10月19日A13版、10月25日A17版及11月19日B3版】如果熟悉歷史,就會發現香港每一次的跨越式發展,幾乎都是被困境和危機倒逼出來的。比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受到省港大罷工和國際大蕭條危機的雙重影響,香港為了自救大力發展工業,成功推動了第一次工業化浪潮,促進了外向型工業的繁榮和工業品的對外出口。同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英美主導的長達十餘年的對華禁運,導致香港整個轉口貿易癱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經濟蕭條,「港人傳統的生計幾乎完全斷絕」。在近乎絕望的困境中,香港只有發展工業以自救,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轉口貿易向工業製造基地的產業轉型。到1960年,香港的製造業產值已經佔到GDP(本地生產總值)的30%,就業人口佔全部人口的47.7%,令人意想不到地完成了工業化轉型。
今天的香港,先後經歷了黑暴、疫情、全球金融動盪的多重衝擊,旅遊、文娛、金融、貿易等行業遭到了巨大的打擊,資本、人口等要素也出現了大幅度的外流。但放到歷史的長河中來看,這一次次的驚濤駭浪不過就是一朵朵浪花,只是加速了香港發展轉型的歷史進程和時代步伐。
對於香港來說,所謂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核心是:過去的香港以外循環為主,而未來的香港需要依託內地腹地立足於內循環。這就需要讀懂並順應中國式現代化,發揮香港在經濟、文化、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優勢,克服西式現代化產生的「現代病」,立足於高質量發展逐步解決房價泡沫、貧富分化、產業空心化、過度金融化等弊端,融入與整個大中華區相融合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抓住雙循環發展機遇
從歷史演進的脈絡看,香港的發展史與中國現代化歷史完全一脈相承。如果說鴉片戰爭通過外部力量打破了3000年中華帝制的超穩定輪迴,開啟了被動的、漫長又曲折的工業化進程,那麼香港的誕生、成長、崛起、變遷,從軍事基地、轉口貿易港,到工業製造基地、中心港口,到金融中心、國際大都市,幾乎完整呈現了一個現代化的全過程。在這個長達3個甲子年的歷程中,既有殖民地的屈辱史,又有國人自強的奮鬥史,民族自立的鬥爭史。要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香港的發展歷程是一個非常好的樣本。只有讀透了歷史,才能清晰的看到未來。
中國式現代化與香港的未來密不可分、休戚與共。一方面,香港未來的發展必須深度嵌入、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大背景。
其一,香港需要充分利用中國大國經濟的規模優勢,依託大灣區的廣闊腹地形成更加寬廣的發展依託,提高香港經濟的空間靈活度和產業多樣性,尤其是利用資金、人才和技術優勢重新振興香港的高端製造業。
其二,依靠新的發展模式完善香港普通大眾的社會福利保障,以共同富裕的理念構建社會福利體系,逐漸縮小過去嚴重的收入和財富差距,讓更多的香港普通民眾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緩和社會矛盾。
其三,將具有國際經驗優勢的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標準與投資體系,結合中國自身特定階段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在全國普及,在全中國範圍內助力發展綠色技術、綠色經濟、綠色金融,促進人文與自然的生態和諧,助推實現「3060雙碳」目標。
其四,挖掘內地傳統歷史與文化資源,推出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產品,重振「文化香港」的繁榮景象,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其五,抓住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歷史機遇,以促進內循環為目標充分利用內地的基礎設施、完整工業門類、市場規模等大國經濟優勢,推動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和新一輪全球化浪潮,更好的發揮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角色,助力中國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香港將全球虛擬資產交易中心作為未來新的發展目標,這個離不開內地在電力、網絡、數據、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引領高層次改革開放
另一方面,在未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也離不開香港。
其一,作為特殊的東西方文明板塊碰撞的歷史產物,香港在經濟、金融、貿易、文化、社會治理和政制體系等方面的現代化無疑走在前面,對整個中國的現代化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當然「香港式現代化」由於受到歷史、文化、政治、地域等多重約束,在演進進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弊病,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引以為戒、提前避免。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現代化的洪流需要與世界主流文明進一步融合而不是割裂,需要香港在其中穿針引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樣「世界的才是民族的」,這是一個辯證統一的矛盾關係。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全球政治經濟形勢下,中國更加需要香港作為高層次改革開放與新一輪全球化浪潮的樞紐,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橋頭堡。從歷史經驗中我們也看到,每一次國際政治秩序重構的時期,香港在作為內地的國際橋樑方面都發揮出了重大的作用。
其三,在區域發展戰略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中國新經濟、新模式、新產業的「前沿陣地」,其中香港的地位無容置疑,香港與大灣區在技術、資本、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的深度鏈接與融合都可以創造新的「增長極」。
其四,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香港是鏈接雙循環的關鍵紐帶,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等金融現代化領域,港股市場作為具有國際標準的註冊制股票市場,既可以為內地A股市場註冊制改革提供經驗和借鑒,又可以為中概股回歸提供平台,使中國式現代化在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外部矛盾和問題有緩衝的空間和地帶。
其五,香港在教育、人才、技術、文化、社會治理等多方面具有獨特的資源和模式經驗,比如擁有多所國際知名的大學,多年在國際公認的社會治理和廉潔行政評估中名列前茅,這些成功的地方都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