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CPI走勢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上拐至4.4%,雖然高於市場預期,但增速絕對值仍處於低位,兩年同比增速也僅為疫情前的一半左右。我們通過研究發現,現階段中國消費增速動力不足主要基於以下四個方面的因素:一、消費者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二、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三、中國人口老齡化;四、疫情對居民消費習慣產生影響。
基於比較研究,筆者認為,提振中國消費的關鍵在於,一是致力於不斷提高個人可支配收入;二是防止人口出生率懸崖式下跌;三是通過共同富裕政策保證社會財富再分配的相對公平性。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滑
基於絕對收入假說,受到疫情衝擊,疫情前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值為8.5%,而疫情後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值已下降至6.5%。同時,中國居民人均工資收入增速由疫情前的8.7%已下滑至疫情後的7.0%(2020-2021年的兩年複合增長)。基於絕對收入假說,勞動者工資水平整體下滑使得可支配收入進一步下降,最終導致私人消費支出意願下降。我們從中國的CPI居民消費指數的疲弱表現就可以看出,中國居民消費支出下滑使得今年中國核心CPI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
地產調控限制居民消費支出
根據我們的觀察,儘管很難斷言居民暫時性收入的提高對居民消費支出影響不存在顯著性,但從居民的長期預期收入來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們發現房地產市場的嚴格調控確實會階段性影響居民消費支出。疫情衝擊使得居民開始對長期收入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更加重視,因此居民避險情緒使得中國消費者的購房意願進一步增強。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上半年房地產在疫情衝擊後表現亮眼。
具體來說,上半年疫情使得房住調控相關政策暫時退位,地產銷售面積強勢回升,帶動中國內需一至二季度穩健恢復。這一方面反映了地產商在地產庫存去化與房企資金壓力加大下刺激銷售回款的意願增強;另一方面反映了居民購房意願的提高拉動了中國私人消費的恢復。但進入下半年,伴隨着中國疫情逐步得到全面控制,嚴厲的地產調控政策開始重啟,在銀行信貸投放對地產業的嚴格控制下,居民貸款增量開始回落,居民購房消費得到明顯限制。
老齡化影響家庭消費
當前中國已經不可避免的邁入了老齡化社會。老年人比例的不斷提高可能會進一步增加老年人群體在醫療和養老方面的消費支出,但同時老齡化也將開始顯著影響以80及90後為代表的獨生子女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基於分析,以80及90後為代表的獨生子女家庭邊際消費傾向存在下滑跡象,這是因為當80及90後人群進入中年階段後,儘管家庭收入整體會增加,但消費在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在降低。這是因為一方面獨生子女家庭需要面臨償還青年階段所累計的負債;另一方面,由於缺少兄弟姐妹分擔家族財務壓力,獨生子女會將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用於防老和養老。
疫情對消費習慣產生長期影響
近年來中國電商和互聯網金融等資訊產業高速發展,以80及90後為代表的中青年群體日漸成為市場消費主力,疫情前年輕消費群體的即時消費和超前消費也在快速增加。但基於百度2020年年輕人消費搜索大數據顯示,受疫情等外部環境衝擊影響,年輕人消費習慣和趨勢正在發生明顯變化。其中,直播購物和儲蓄理財的搜索數據分別上升167%、46%,而逛街購物則下降了33%。
面對疫情衝擊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觀正在趨向於理性。筆者認為,這種消費趨勢和習慣不會隨着疫情結束而結束,在面對經濟下行,就業壓力較大和不確定開銷增加的情況下,消費的「示範性」和「棘輪效應」將使年輕人的消費行為更加趨向理性,以避免增加更多的債務負擔。
根據Arslan等人(2020)基於全球面板數據的研究,影響商品價格搜索時間長短的核心因素是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財富及年齡變化。舉例來說,當個人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個人財富積累收縮或個人年齡增長時,個人最終消費支出將顯著下降,而個人將投入更多的時間用於同類商品的價格搜索。在學術上,我們將這種現象描述為消費者最終支出的不平衡性。最終支出的分化加劇,反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滑(工資水平下降),財富縮水或年齡增長(老齡化)。持續的分化將可能促使社會消費水平整體降級。另外,年齡增長導致消費支出下滑,實質上也反映了可支配收入在生命周期中的邊際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