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社會動物,合作是生活之必要,而如何說服他人跟自己合作,便成為了一種學問。《古文觀止》收錄了唐代神童詩人駱賓王寫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可以教我們思考說服人的智慧。
檄,是一種對外發布的官方文書,多用於軍旅,若是急件,則加插羽毛,稱之羽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就是駱賓王起草來叫各地將領加入徐敬業之列去討伐武則天的文書。那麼,駱賓王嘗試怎樣說服大家呢?
首先,駱賓王寫武氏淫亂王室、弒逆君王、心性狠毒。他寫道:「武氏者,性非和順」,「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反正就是大壞蛋,「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之後,駱賓王大讚徐敬業,先說他出身正當(有別於武氏的「地實寒微」),乃「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再寫他胸懷大義,「氣憤風雲,志安社稷」。
駱賓王以武氏之天地不容,對比駱賓王之志安社稷,好以合理討伐之舉,乃是「爰舉義旗,以清妖孽」。除了講義,還動之以情,說先帝的墳土還未乾,幼弱遺孤正在等待大家的救助,「言猶在耳,忠豈忘心」;除了動情,更談及利,說到事成之後,「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封爵行賞,人人有份。
駱賓王以義、情、利,試圖說服諸公幫忙,結果呢?討伐事敗,駱賓王不知所終,一說被斬,一說出家,總之不知所終。
本來,以價值觀來說服他人是一個好策略,正如卡內基在《人性的弱點》寫道:「你要影響別人而使人同意於你,規則是:使對方以為這是他的意念」。既然義、情、利都合乎對方的意念,何以事敗?
或許,敗在駱賓王的修辭太好,說話太誇張,過猶不及。駱賓王說徐敬業的義軍,「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咤則風雲變色」。世上竟有如此神兵?加入其中,豈不成了笨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