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黛西札記/蓮葉何田田/李 夢

時間:2020-07-23 14:45:00來源:大公報

陳洪綬《紅荷軸》/作者供圖

  盛夏至,荷花開。荷葉羅裙,芙蓉向臉,惹人喜愛。古代詩人詞家寫荷,情態萬千,既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羞赧,也有「接天蓮葉無窮碧」的浩闊。古代畫家寫荷,亦多變多姿,時而清簡,時而重彩,俱生動有趣。

  儘管如《歷代名畫記》和《宣和畫譜》等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已有畫家以荷花入題創作,但千餘年前的畫作早已淹沒於歷史塵煙。現存較早的荷花作品之一,恐怕要屬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畫作《出水芙蓉圖》。

  此畫為絹本扇頁,一朵出水荷花佔據畫幅大半,蓮下有梗三枝,蓮葉數片,出自南宋院體畫家吳炳之手。吳炳以沒骨畫法寫荷花與荷葉,突出畫作主體的清幽淡雅,更善用色彩,將那荷花的粉色調糅得宜,濃淡之間見出花之嬌羞,觀者彷彿能聽見風過蓮動的簌簌聲響。

  南宋院體畫家每每寫實功力深厚,長於描摹設色,筆法精緻,意圖捕捉出水芙蓉那一瞬的嬌柔與靈動,與詩詞中荷花「濯清漣而不妖」的脫俗氣質遙相呼應。宋人鄧椿在其著作《畫繼補遺》中提及吳炳,稱其「寫生可奪造化」,便是讚賞其高超的寫實技巧。與院體畫注重摹寫現實的做法不同,宋代及之後出現並逐漸發展的文人畫,重寫意多過於寫實,以水墨為媒,探索物象之外的情感與意趣。另一幅同樣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百花圖》卷,即是例證。

  《百花圖》由一位宋代佚名畫家創作而成,畫幅長約十七米,描摹花卉共約六十種,可謂巨篇。有趣的是,《百花圖》以「折枝」形式寫成(並非描摹每種花的全貌,而注重呈現其最富特色的部分),花與花之間卻不覺疏離,聯繫自然,加上有蜻蜓、蝴蝶、魚和青蛙等動物形象穿插其間,更增添畫幅的連貫與完整。雖只有墨色而無彩色,因畫中情景生動,展玩時毫不覺沉悶。

  其中描畫「墨荷」的部分,以簡筆淡墨勾勒白描,一改院體畫濃郁設色、華美馥郁的風格,於簡淡中見趣味,啟發後來元代如錢選和趙孟頫等畫家,結合宋代院畫與文人畫,另闢新途。而等到晚明畫家陳洪綬(一五八九至一六五二)等人筆下,荷花在清麗雅致之外,又多了幾分另類的野趣。

  誠如美術史學者高居翰在《山外山:晚明繪畫》中所言,雖然明代的花鳥作品置於整個中國藝術史的語境中看並不突出,但活躍在晚明的畫家陳洪綬無疑創作出了當時「最美且最具原創性」的若干作品,而同樣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紅荷軸》,正可用來解釋這位晚明畫家如何將樸拙古意與時興技法融會,以表達某種「甜中帶澀」的情調。

  像陳洪綬的不少山水及花鳥作品一樣,《紅荷軸》並非全然寫實,而是用筆更自由,構圖更扁平,甚至不太注重畫中意象的大小比例。畫中兩朵紅荷碩大,以細梗高高撐起,距離水面甚遠,並不像現實中的荷花與荷葉那樣依貼水面而生。

  花下有葉,葉旁有一嶙峋怪石,突兀出現在畫中,不知從何而起,與荷下水紋波動互為應和,更添多異趣。陳洪綬畫中荷花健碩飽滿,沒有嬌羞小女兒情態,直立迎風,甚至比那山石更為搶眼。

  陳洪綬愛蓮,小時候曾名「蓮子」,晚年自號「老蓮」。他流傳後世的寫蓮畫作眾多,均用筆瀟灑,疏曠隨性,看似寫蓮,實以自況,以明其不居廟堂、自遠江湖之心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