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一灣湘水綠 千年窯火「紅」

時間:2025-11-06 11:09:47來源:大公網

  唐代銅官窯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

  1200年前,一件件經過淬鍊的瓷器從銅官窯出發,入湘江、過洞庭、下長江,遠銷世界。

  晨霧漫過湘江堤岸,濡濕了彩陶源村的青瓦。

  「古人筆下『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說的是當年這裏窯火映江、商船連帆的盛景。」10月29日,望着江面粼粼波光,長沙市望城區銅官街道彩陶源村黨總支書記蔡其的指尖掃過眼前清秀的岸線。

  「放在今天,『煙濁』二字可就是生態紅線了。這些年,我們守着湘江,就是要把這份水清岸綠的生機,連同千年窯火的文脈一起守住。」

  江風掠過,村委會門前,「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森林村莊」四組鎏金大字,正是這個古村落「守綠興村」的生動註腳——1200年後的今天,彩陶源村認準:守好眼前方寸清秀,就是護好江河萬裏碧波,就是打造振興鄉村的金鑰匙。

秋日的彩陶源村,生態營地與金色稻田相映成趣。

  守文脈 窯火未熄 根脈永續

  「窯是根,江是脈,護好根脈才能留住鄉愁。」

  在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0.68平方公裏的核心保護區,共發現有龍窯遺址76處、採泥洞遺址24處等。這些都在彩陶源村轄區內。

  十多年前,它曾矇著塵:荊棘遍布,陶瓷舊料散落在坡地,更有農戶散養牲畜——牛羊蹄印踏過瓷片,讓散落的文物處境堪憂。

  近年來,湖南省將湘江保護和治理作為「一號重點工程」,連續實施3個「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推進「一江一湖四水」繫統聯治。

  當年,以畜禽養殖的退養措施出台為契機,村裡下了大力氣:推進生態養殖轉型,逐戶引導農戶退出散養,把閑置豬圈改造成菜園或生態綠地。

  村規民約裏,「不取土賣泥」五個字格外引人註目。「一抔土都動不得,生態和文脈得一起護。」蔡其說。

  而今,遺址公園譚家坡1號龍窯的玻璃幕牆外,滿目鬱鬱蔥蔥,風裡飄着湘江水汽和草木香。

  「以前雨天水土易流失,現在樹多了、草密了,既守護了千年龍窯,又能保持水土。」村裡老支書周新國回憶道。

  更讓人安心的是,千年窯火從未斷。

  從一團泥到一個成品,長沙銅官窯要經練泥、施釉、燒成、出窯等 70 多道工序,其間訣竅全是匠人汗水結晶。

  今天,銅官老街濃縮着千年窯火記憶,靜靜佇立。路旁到處都是陶瓷元素,70餘家陶藝館裏非遺大師雲集、陶瓷手藝人紮根。

  江文斌、江上舟父子成功復燒唐代長沙窯銅紅釉瓷器,並創新呈現,成品「紅如玫瑰、綠如翡翠」,被業內稱為「長沙紅」;

  國家級非遺項目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坤庭的工作室,參觀、研學、做陶的遊客不斷;

  長沙銅官窯文化研究者吳小平建起「窯上人工作室」,致力於開髮長沙窯新產品……

  「窯址醒着,手藝傳着,長江的文脈就斷不了。」 江文斌說。

  今年6月,中非經貿博覽會在長沙舉行,非洲記者團專程到訪位於遺址公園的長沙銅官窯博物館,在「黑石號」文物前駐足良久。

  「歷史文字是平面的,這裏的瓷片卻帶着溫度。」埃塞俄比亞埃塞新聞社雜誌出版組組長感慨。

  文明的印記需要生態的底色來守護。每到春天,白鷺會停在龍窯斷壁旁的樹梢上,羽翼掠過的光影裏,映着遠處奔流的湘江——窯火文脈與江天綠意,此刻完美相融。

  治生態 溪水長清 沃土生金

  發源於望城九峰山的彩陶溪穿村而過,蔡其指着眼前蔥鬱的濕地、澄澈的溪水,提高嗓門:「我們不只要讓溪水干乾淨凈流入湘江,更是要把『護江』和『興村』擰成一股繩,讓好生態成為發展的底色。」

  2010年村裡啟動廁所改造,污水經三格式化糞池凈化,絕大部分成為農家肥,其餘經濕地植物二次過濾,才流入彩陶溪。

  如今的河灘變了樣——以前的零散養殖區,現在種滿植物,成了候鳥歇腳的地方。

  連村裡的土都是寶——弱鹼性土質,種出來的白菜脆、辣椒辣,「嚼着都帶清甜,全靠這好水養出來的好土。」村民鄒建華說。

  耕地治理也跟上了。2023年村裡完成高標準農田改造,80%以上耕地集中流轉,曾火平等4個種糧大戶承包了2000多畝田,每畝年租金300元。

  大戶們配齊了插秧機、收割機等全套農機,實現規模化、現代化種植。

  「既守牢了耕地紅線,又把產量提了上來。現在畝產兩季能到1000公斤,比以前翻了番!」曾火平指着田裡的生態灌溉渠,「水是湘江水,肥是有機肥,絕不給生態添負擔。」

  興產業 生態聚氣 紅利惠民

  土能生萬物,綠能聚人氣。生態紅利正流淌進彩陶源村村民們的口袋。

  耕地成了「綠色糧倉」。村委會為農產品申請了「彩陶源村」商標,從白菜、辣椒等時令蔬菜,到土雞蛋、火焙魚、剁辣椒,再到梅乾菜、腐乳、甜酒,涵蓋14類100多個品種,統一包裝形式。

  「這些伴手禮總是一搶而光,客戶就認『湘江邊的生態貨』。」村民歐陽廣一邊麻利打包,一邊爽朗說笑。

  蟄伏多年的陶源裏民宿片區,更靠「抱團發展」破了局。

  「以前民宿經營分散,各干各的、單打獨鬥。」蔡其話鋒一轉,道出曾經的窘境,「最愁人的是淡旺季『冷熱不均』,旺季忙得腳不沾地卻留不住客,一到淡季,門可羅雀。」

  為了破解這難題,村裡主動引進了專業文旅運營團隊。在村集體牽頭組織下,「美聚美派」打造的生態營地引來了客源,帶動片區民宿、「綠仙森」美學空間和「鬥量金」餐廳抱團發展,串珠成鏈。

  「彩陶源村的核心競爭力,是『湘江生態+銅官窯文脈』的雙重底色。」「美聚美派」項目負責人羅京語氣篤定。

  新的團隊規劃功能分區,開發出陶瓷體驗、民宿營地、鄉村研學等特色產品,線上推廣也跟上了,預計每年能帶來300萬至500萬元消費流量。

  「旺季忙亂、淡季空轉的尷尬是破了局了!」經營陶溪居民宿的鄒興說。

  農文旅真正串起了好日子。

  2024年,長沙銅官窯文化旅遊度假區成功晉陞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搭乘這股東風,通過文旅賦能與產業整合,彩陶源村當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比上年增長20%,達到45萬元;僅民宿產業就帶動周邊居民年收入提高5000元。

  暮色輕籠彩陶源村時,龍窯斷壁旁的樹葉沙沙作響。江風裡,有陶瓷的溫潤、草木的清香,更有村民的笑聲。(來源:長沙晚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