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根植紅色文化 《德夯幻境》挖掘湖湘文旅「富礦」

時間:2024-03-28 14:07:06來源:華聲在線

  3月26日,由馬欄山出品,李彥導演團隊執導的沉浸式苗境喜宴劇場《德夯幻境》,在湘西州矮寨奇觀旅遊區再次上演。

  節目以億萬年玄武岩山崖為天幕,以傳統苗寨樓體為舞台,通過1937年沈從文在湖南抗日聯報上發表的公開信——《莫要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報國機會》,讓現場觀眾走進風雲激蕩的紅色歲月,沉浸式感悟當年湘西兒女保衛家園的勇氣和擔當。

  

  《德夯幻境》以激發愛國情感為核心,以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為手段,展現了湖南文藝工作者創新文化表達形式,賡續紅色血脈的新作為。

  用好湖湘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三湘大地,遍布革命先烈的紅色足跡,湖湘紅色資源成為文化作品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為了提升湘西紅色文旅品質,李彥導演團隊以「演+宴+劇」疊加的新文旅樣式,創作了沉浸式5D苗境喜宴劇場《德夯幻境》,用數字藝術賦能傳統景區、創意表達湘西紅色文化。

  相比傳統演出方式,《德夯幻境》創新的不只是科學技術,還有故事的表達方式。在《德夯幻境》的演出中,李彥導演團隊用一封《莫要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報國機會》的公開信,引導觀眾走進那段激蕩歲月,感受湘西人民保衛家園的熱血情懷,詩意詮釋「湘西血性」。

  在敘事方式上,《德夯幻境》以湘西抗戰歷史為背景,沒有採用大歷史事件的宏大敘事方式,而是選擇用「小人物」詮釋大時代。在德夯苗寨巍峨的大峽谷下,苗寨一場喜宴見證「石頭」和「阿婭」許下終生。作為宴會參與者,觀眾們喝着清甜的米酒,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之中與劇中人共情共飲。

  李彥導演團隊將「人」「物」「境」結合,賦予了《德夯幻境》一種打動人心的「代入感」。

  同時,在情感表達上,《德夯幻境》並非以知識精英的姿態奮力「吶喊」,而是用沈從文筆下的「田園牧歌式」生活傳遞出一種柔軟而堅韌力量,讓觀眾在詩意裏看見百姓保衛家園的「湘西血性」。

  《德夯幻境》對紅色經典的新演繹,展示了創作團隊創新文化表達形式,引導青年賡續紅色血脈的擔當和作為。

  這種全新的表達形式並非第一次嘗試。此前,李彥導演團隊曾經導演過國內首個紅色多維沉浸式青春劇場《恰同學少年》。在長沙橘子洲,《恰同學少年》帶領觀眾穿越回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的時光,讓兩代「新青年」的青春和理想雙向奔赴。

  對《德夯幻境》《恰同學少年》等項目的探索,讓李彥導演團隊堅信,根植湖湘紅色文化打造精品力作,大有可為。

  面向未來,李彥導演表示,將繼續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深入挖掘湖湘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文創撞上科技,書寫紅色文旅的新篇章

  如何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如何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守護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綠水、藍天凈土,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為旅遊業的持久魅力?

  兩道「融合命題」為演藝類節目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李彥導演說:「站在湖湘文化的熱土之上,作為一名來自馬欄山前線的文藝導演,我們團隊一直深耕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城市空間和文旅的數字藝術融合創新。」

  「科技+文化+旅遊」,這是李彥導演團隊從中感悟到的創作道路。他們通過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雙輪驅動」,讓傳統劇場表演呈現新的形式。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用前沿科技手段提升文化產品的創新力、表現力和傳播力,是我國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豐富觀演體驗的同時,《德夯幻境》助推城市紅色文旅品牌建設,打造了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去年10月,這部國內首部沉浸式苗境喜宴劇,一經上演便聚集了超高人氣。首映結束後18小時,《德夯幻境》登上微博熱蒐實時榜,話題閱讀量達2434.9萬;隨後演出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帶動湘西文旅發展。

  展望未來,李彥導演團隊希望進一步深挖優秀文化的「富礦」,助力湖南文旅融合。

  中華文明綿延千年,歷久彌新。屈原的求索,是哲人的「終極之問」。如今,中國人民的探索,是堅忍不拔、鍥而不捨的改革創新,是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不懈奮鬥,這是古人精神與紅色精神在當代傳承的連接點。

  為了響應「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努力」的號召,李彥導演團隊計劃在桃江推出另一部沉浸式劇場作品《竹海幻境》,重新解讀屈原文化和「香草美人」,這將是「湖湘文化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南正脈」這一文化自信的現代表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站在這片充滿紅色文化底蘊的土地,湖南文藝工作者奮力求索文化作品新的呈現形式,全力講好紅色故事,打造了新的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歷久彌新,不負時代使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